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古语古训。下列古语与其体现的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矛盾具有特殊性
②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③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着重抓事物的内部矛盾,也不忽视外部矛盾
④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围绕史实人们总能加工和补充一些更加动人心魄的桥段,而传说往往比原来的史实更富魅力,进而在人们心中逐渐变成了“史实”,从而对后人的史观造成了混乱。这一论断启示要
①把握客观联系,对于历史观存在的“史实”做好去伪存真
②树立创新意识,突破传统将史实发展成为更有魅力的传说
③学会综合分析,准确分辨史实与传说两者之间存在的区别
④坚持全面观点,认识到史实与传说由主客观因素共同形成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②④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引用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行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径丛林。”这句名言蕴含的哲理是
①事物在不同的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②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③社会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④要自觉把人们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②④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
A. 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B.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土豆和西红柿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但它们走到了一起。因为土豆变成了薯条,西红柿变成了番茄酱,它俩变成了绝配。感情亦如是,没有天生就合适的两个人,需要的是彼此的包容和改变。这段生活感悟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①矛盾的同一性为斗争性所制约
②要从矛盾的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
③“包容和改变”能实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
④“包容和改变”是实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关键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中国在哪里?我想,中国在屈夫子的峨冠中,在太史公的竹简中,在李太白的潇洒诗篇中,在文天祥的浩然正气里,在黄土高原的秦腔怒吼中,在江南小桥的吴依软语中,在谭嗣同的琴里,在梅兰芳的戏里……这说明
①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②个性决定共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④共性起主导和支配作用,个性依赖共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