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8日夜里到19日,福建三明市出现暴雨到特大暴雨,近万人受洪水围困,部分县城停课。据悉,这一雨情早在几天前气象专家就做出了准确预报,有些地方做的提前预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灾害的影响。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对气象的准确预报体现了
A.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C.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长征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作为长征实践的文化精神创造物,迸发出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是具有历史穿透力、恒久感召力的不朽精神旗帜。80年来,从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红旗渠精神,再到“两弹一星”精神,在中华民族拼搏奋进的图谱中,始终不难寻到长征精神的痕迹。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英雄的人民创造英雄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用长征精神照耀新的长征路。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为什么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3)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请为高三学子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设计一个班会主题,并列举一个文化或哲学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明确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从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
材料二 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提出技能人才激励计划:完善多劳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引导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培养高水平大国工匠队伍,带动广大产业工人增技能、增本领、增收入;完善技术工人薪酬激励机制,加大对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力度,鼓励企业采取协议薪酬、持股分红等方式,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如何发挥自身政治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收入与分配”知识,分析国务院推出技能人才激励计划的合理性。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团结—批评—团结”,严肃认真提意见,满腔热情帮同志,决不能把自我批评变成自我表扬、把相互批评变成相互吹捧。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就是( )
①以辩证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己,剖析自身
②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破除落后思想
③把听取批评意见作为自我发展的主要途径
④把批评作为帮助同志发展的主要方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16年10月,中央出台《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农村的土地实行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改革,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三权分置的改革( )
①作为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先导,可保障我国农产品有效供给
②抓住“三农”发展主要矛盾以解决其它问题,开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新路径
③符合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客观规律,一定能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
④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牛顿经典力学把运动归结为确定轨道的机械运动,但只能精确测量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决了高速运动的问题,这一领域的物体运动是确定、可观察、可预知的;而量子力学中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处于两个地方,甚至可以同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运动,量子测量的测不准原理让微观领域的粒子运动显得不确定、不可观察、不可预知。上述材料表明( )
①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决定了人类的认识无限发展
②科学理论的发展导致人们对世界产生了不同的认识
③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客观事物的复杂多变决定了人们无法获得对事物的确定性认识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