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的《闺怨》,描绘了“少妇不曾愁”、“ 教夫觅侯”到春是“忽见杨柳色”、 形单影只后悔不已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哲学角度看,少妇“怨”和“悔”的情绪源自她没有
A. 坚持真理的正确指导,因为真理具有客观实在性
B. 坚持变化发展的观点,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C. 坚持矛盾的观点,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D. 坚持价值观的导向,因为价值观对人生有积极作用
生活中离不开手机,但不能依赖手机。当你低头看手机时,或许错过了与亲友的会心一笑;当你忙着把图片晒到微信群里时,或者错过了下一道美丽的风景。这告诉我们
①事物变化都有度,切忌过分与极端
②事物都有两面性,切忌片面的看问题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矛盾具有主次之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诗词之美,美在意境,贵在意境。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的意和象的结合。“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乃情之媒,情乃诗之胚”。“只有意与境相浑、心与境相契,才能构成美的诗词境界。”这一观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情与景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②情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③景具有的能动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情对景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庄子·刻意》中说:“吐咰呼吸,吐故纳新。”其包含的生活与哲学道理是
①新事物是对以往事物的全盘抛弃
②新事物产生的时间总晚于旧事物
③新事物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④新事物增添了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A. ③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②
在澳大利亚,受吃叶子的昆虫和一些真菌的“侵害”,桉树生长缓慢,成为一种优质木材。19世纪被引进美国后,桉树失去了天敌的危害,又有好的水土环境,生长极快,成为易开裂和弯曲的“废材”。桉树从优质木材变成“废材”进一步印证了( )
①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
②人能够改变人为事物的联系,但不能建立人为事物的新联系
③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一切以条件为转移
④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愿而改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吃一碗方便面需要32天解毒”,“ Wifi辐射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类似“科学流言” 在微信朋友圈中时常可见。流言的传播违背了
A. 联系的客观性 B. 物质的运动性 C. 认识的反复性 D. 发展的曲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