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立春伊始,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一一《感动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立春伊始,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一一《感动中国》节目如期播出。十位年度人物,或倾一己之力,或践一生之诺,用卓越的成就和感人的事迹,传递着超越时间和地域的力量。

面对千度烈焰,王锋在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无私无畏的生命赞歌;面对战机故障,张超在4.4秒的抉择中,用生命完成一个军人最后的使命,弥留之际依然执着“我还能不能飞”……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之所以能够‘憩动中国”,正在于无论是如涓涓细流的漫长坚守,还是惊天动地的辉煌瞬间,他们所迸发出令人震撼的力量,回应着这个时代的精神渴求和信念坚守。

无数涓涓细流,最终汇h蜿蜒水道,奔向大江大海。“感动中国”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发现个体力量的契机,而当每个中国人的力量汇聚起来,便是坚如磐石的中国力量。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1)结合材料,从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角度,描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所传递的“超越时间和地域的力量”。

(2)指出材料中的两位“感动中国”人物的英雄事迹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

 

(1)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卓越的爱国和奉献情怀,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这能让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旗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共创美好明天。 ②“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感人肺腑之举闪耀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精神能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支撵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这一精神能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2)①“面对千度烈焰,王锋在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无私无畏的生命赞歌”,这展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②“面对战机故障,张超在4.4秒的抉择中,用生命完成一个军人最后的使命,弥留之际依然执着‘我还能不能一匕”,,这展现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解析】本题以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一一《感动中国》节目如期播出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力量、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时代性等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结合材料,从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角度,描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所传递的“超越时间和地域的力量”,实际是考查中华文化的力量、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意义、鲜明的民族性。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旗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2)指出材料中的两位“感动中国”人物的英雄事迹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属于体现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然后结合材料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入的思想言论和行动。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和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贯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   

礼之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自然现象和征服自然,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

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

有人根据礼文化的发展得出一个结论:在现实生活中,要弘扬传统文化,须遵礼守义。请你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对这一结论进行评析。

 

查看答案

北齐宰相萧子良笃信佛教,相信佛家的因果循环,曾与范缜辩论。萧子良质问范缜:“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贫贱?”范缜回答说:“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 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两人辩论的实质是

①有神论和无神论的斗争           ②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斗争

③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       ④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的斗争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下列俗语或成语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是

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②掩耳盗铃③心静则凉    ④依胡芦画瓢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哲人逝已远,古道照颜色。孟子留下了“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的经典名言。下列哲人名言蕴含的哲理与其相同的是

A. 贝克莱——“物是观念的集合”

B. 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C. 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D. 欧布里德——“一切皆流,一切皆变”

 

查看答案

历史学讲的是“历史如此然”,也就是说历史是如此的;历史哲学则探究的是“历史之所以然”,也就是说历史为什么是如此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①历史学以历史哲学为基础

②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③历史学以历史哲学为指导

④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A. ①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