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享有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为学习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利和义务”这一节课,小明在网上搜索到以下素材: ①某中学生就中学食堂卫生安全监管问题对当地有关部门提出批评和建议②某公民发现境内有人利用互联网窃取国家机密,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③某运动员经过奋力拼博,在奥运会上为祖国争得了荣誉④某选民在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换届选举中投下神圣的一票
若分别按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对以上素材进行分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②为一类,③④为一类
B. ①③为一类,②④为一类
C. ①④为一类,②③为一类
D. ①②③为一类,④为一类
网友把在微博上十分活跃、“粉丝”数通常超过50万的微博用户称为“网络大V”,对于“网络大V”们而言,传播网络舆情要注意守好法律、国家利益等底线。这一要求的原因在于
①国家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总是一致的
②公民履行义务可以为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③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可非法剥夺的
④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2018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特别行政区、归国华侨、农民工等各方面的2980名人大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是。这充分体现了我国
①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 ②人民民主具有全民性
③人民民主具有制度保障 ④公民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点工作,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体现了
A.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
B.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C.我国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D.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法律保障
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渐加大,在“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大环境下,如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精神,日益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学者甲:改革的时代,中国大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无数的故事,或悲壮或励志、或神奇或曲折,或寻常或琐碎。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提炼精髓选好故事内容,深入生活获取生动素材,沙里淘金、去粗取精,精选出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好故事;另一方面,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讲好故事,把握受众需求差异,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讲究生动活泼,注重细节,达到打动人、感动人的效果。
学者乙: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再到“朗读者”、“见字如面”,一个个有传统底蕴又有时代创意的综艺节目,如同一股文化清流,触动海内外观众对“诗和远方”的美好遐想。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表达、中国修辞、中国语意;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寻找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
分析概括出甲、乙两位学者认识中所共同蕴含的对立统一的思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令人耳目一新,让广大观众享受到了具有高品质的诗词盛宴,并引发一股诗词热潮。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面对沧桑巨变,传承者怎样才能把古人与今人、彼时与此时的距离尽可能地缩短,从而创造无障碍传递、有兴趣接受的适宜环境和氛围?《中国诗词大会》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将传承的手段与具体时代紧密结合,充分赋予其时代内涵、生活气息,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李杜诗篇”具备适宜的“时代口感”,使人对中国诗词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该电视节目的“火”,实际上折射出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强烈渴求。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与生活紧密结合,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诗词的美好。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央视是如何找到“生活化”传承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