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七绝诗,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而今,许多人巧用标点,将这首诗加以解构并改编为三言诗、短剧等。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
①事物内部的联系以具体条件为前提
②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认识的反复性
③部分的改变会引起整体功能的变化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观能动性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秸秆是玉米、油菜等的副产品。传统的“秸秆——焚烧”处理方式不仅污染空气,增加雾霾,还影响交通。2014年,河北农民发明了“秸秆——发酵——菌棒——生物质燃料”的处理方式,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河北农民对秸秆处理方式的这一创新再次证明
①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相互贯通,可以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②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要善于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不是绝对的,“废”与“宝”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④矛盾双方的地位具有相对性,要善于创造条件促进双方的积极转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与人类所处的依靠氧气和光合作用的生物圈不同,深海的“黑暗生物圈”的生存并不依赖阳光,而是以地热能为基础,通过化合作用将硫细菌转化为有机质。潜入深海,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常识以外的世界,这表明
A.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B. 人们的认识受到实践的制约
C. 在未知世界里存在着不可认识之物
D. 我们要站在世界之外观察世界
“物质是永生不灭的,而艺术是物质,所以艺术是永生不灭的。”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A.物质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甚至消亡
B.艺术不属于物质范畴,而属于意识范畴
C.艺术只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称之为物质
D.有益的艺术永生不灭,无益的艺术最终会被毁灭
2015年8月2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专题讲座,讨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与3D打印等问题。3D打印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倘若将来能应用于医疗,那么器官移植将会变得非常简单,因为只要在患者身上取一些干细胞培养成打印原料,就可打印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器官进行移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A.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属性
B.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造客观事物
C.自然物的存在及其属性是改造世界的基础
D.世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015年10月10日-11日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本届大会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发展”,其宗旨是直面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复杂问题,研究和分享中国经验,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传播与发展,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下列观点与材料相符的是
A、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能推动人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