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精神”再度写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央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企业家精神的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采,齐鲁大地崛起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影响的现代企业,他们根桂于齐鲁文化沃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创新时代精神,成为新时期鲁商文化的典范。山东五征集团拥有传统优势的农用车市场,在企业内部推行“互联网+”。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运用新技术提升客户使用体验,引入智能化、数据化。网联化的售前售后手段,进而推动国内三轮汽车市场的升级。并将目光放在客户专业化、个性化应用需求方向,开发适应性更好的产品,突破摩托车和重栽电动丰等农村运输、作业替代产品市场,以实现拓展新市场、满足新需求的发展目标,令五征集团的优势产品形成产业内的主导力量。
材料二 为了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这是中央首次以专门文件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从观念、权益、制度等多方面对企业家精神予以保护和鼓励2018年全国人大代表扬铿今年给全国“两会”提交了《伟大的新时代要弘扬企业家精神更需要优化企业家成长的营商环境建议》和《培养“一技之长”长效脱贫模式——产业“扶能”、教育“扶智”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磨长英建议,把9月8日设为全国“企业家日”
(1)结合材料一,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相关知识,分析山东五征集团成为产业内主导力量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我国如何弘扬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3)在我国,企业家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请你写出一条企业家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并写出一条与之精神品质相对应的传统名言名句。
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颁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民的钱袋子问题,也就是要让农民富裕起来。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乡村的经济大多还是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对乡村企业的管理多为粗放式的,随意性很大,各路资本和技术人才向乡村流动的体制机制阻碍仍然存在;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
材料二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如何解决农民的“钱袋子”问题?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这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权,既能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改变农村空心化现象,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
②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③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
④人民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性内在统一的要求
A. ③④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2017年9月3日。金砖会议在厦门举行。金砖合作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找准了合作之道。五国虽然国情不同,但在大局上谋划、关键处落子,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寻找发展政策和优先领域的契合点,五国国情不同,但找准合作之道说明
A. 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带动全局发展
B.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C.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统一
D.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我国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两座山”关系的认识变化表明
①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②认识的变化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③认识活动具有主体差异性
④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2018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高票表决通过。伴随新中国建设、改革,我国宪法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呈现出一个规律——宪法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宪法修改说明我国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重视变化着的实际,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修宪决策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新形势中掌握和利用社会发展的规律
④把对新中国建设、改革的真理性认识作为修改宪法的出发点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