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哪里?我想,中国在屈夫子的峨冠中,在太史公的竹简中,在李太白的潇洒诗篇中,在文天祥的浩然正气里,在黄土高原的秦腔怒吼中,在江南小桥的吴侬软语中,在谭嗣同的琴里,在梅兰芳的戏里……这说明
①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②个性决定共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④共性起主导和支配作用,个性依赖共性
A. ③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强调“治未病”,说明( )
①“未病”是质变,“已病”是量变,事物发展最终通过量变实现
②“未病”是量变,“已病”是质变,事物发展最终通过质变实现
③质变是量变的前提,量变是质变的结果
④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未病”与“已病”,提高对疾病的预见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人民的健康需要中医的护卫。但有人却担心,中医可能毁在中药上。再好的大夫,你开的方了再好,但抓的药不行,百姓吃了没效果,那就会毁掉中医。上述担忧的合理性在于其认识到( )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人们可以随意改变
②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条件
③中医与中药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④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需要群众的支持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提纯的谷氨酸钠结晶就是我们生活中用于炒菜的一种调味料——味精。它能增加食品的鲜味,引起人们的食欲,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食物的消化率。但从健康的角度出发,过量味精的摄入会抑制神经、妨碍骨骼发育,诱发高血压和糖尿病。味精能增加人类的食欲,但却会缩短人类的“保质期”。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①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各种条件
②事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必须立足于人们的需要,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
③味精成功实现了对食品鲜味的肯定及对人类“保质期”的否定
④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与贯通,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科学家发现,在面对危险或者恐怖场景的时候,人的大脑深处一小团叫作“杏仁核”的区域总是会进入兴奋状态。“杏仁核”受损的患者,即使面对威胁,也不再产生“害怕”的情感。这表明
A. 意识的内容是由人脑决定的 B. 意识对生理活动有调节作用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生理基础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这一观点( )
①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③坚持了难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④看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