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谈到如何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时说:“此所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这段话告诉我们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时,必须( )
A.坚持拿来主义,全盘吸收
B.坚持排外主义,全盘否定
C.辩证对待,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D.区别对待,吸收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文化
我国很多地区保留着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清明节扫墓、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主要是
A. 文化的继承
B. 文化的创新
C. 文化的发展
D. 文化的交流
近些年清明节,献花、植树、朗诵、折纸船、网上祭奠等文明祭奠形式开始取代放鞭炮、烧纸钱等旧习俗,成为很多地方人们寄托哀思的方式。这给我们的启示
A. 文化的发展必须否定传统
B. 文化的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
C. 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
D. 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变迁被现代文明所取代
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弟子三千,七十二贤”,扩大了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这表明
①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教育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源泉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教育在人才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书信——短信——微信”,生动展现了人们所经历的感情交流、信息传播的变革过程。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手机来实现。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②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网络的出现为标志的
③网络等现代媒体取代了传统媒体
④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数字时代”让过年多了一份穿越感,也有了更宽广的共享空间。打开老相册,在微信群回忆“小时候的年”总能引起许多共鸣;回到老地方,在朋友圈晒出“各地年俗大全”,总能激发更多欢乐。互联网为我们调制出别具一格的年味儿。这表明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③人们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享用文化
④传统年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