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使人民群众成为民主制度建设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推动者。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
A.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B.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
C. 宪法规定公民享有民主监督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卢梭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美国法学家伯尔更有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习主席强调“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我国是个人情社会,要让公民遇事不再找人要找法。”习总书记还强调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首先,领导干部要懂法,‘为官之义在于明法’,其次,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所谓‘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才能让法令顺利推行。最后,领导干部执法时要公平正直,“公生明,廉生威”。
材料二: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就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结合材料一,运用哲学生活知识分析习总书记强调依法治国要“全社会信仰法律”“抓关键少数”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应怎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某学校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拟进行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请你为此设计两个具体活动内容。要求:主题明确、语言精练、操作性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一带一路”的构想与实践、亚投行的倡议与组建,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的设立,到北京APEC会议、杭州G20会议、度门金砖会议的召斤,处处体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担当。中国提出了“世界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出并实践“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这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新战略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榜样,为全球治理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力量。
当今世界,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全球化遭遇波折的情况下,中国庄严承诺:将坚定不移地做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绝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也绝不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力所能及地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改革与全球治理,建设性参与政治解决重大国际、地区热点问题和应对全球性挑战。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得到世界广泛认同和贊誉,成为全球经济治理妁重要力量,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有关知识概括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特征,并分析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为什么能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普遍赞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安徽合肥首次试点探索“共享农房”模式,就是农汇网与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搭建“农汇民宿闲置农房云平台,把农村控制住宅信息推到线上,以满足租住者需求,租约期5年至30年,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翻修;出租农房的农民除了可以获得租金收益以外,还可以就地成为物业服务人员,实现创收。”“共享农房”借力“互联网+”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对于新农村发展,是一个可行的方向。但要真正让“共享农房”行稳致远,走好“规范路”不容缺失。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阐释“共享农房”发展模式产生的积极影晌,并分析经营者如何才能让“共享农房”行稳致远、走好“规范路”。
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讲话中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刻。以下对习总书记所引经典名句的哲学解读正确的是
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②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④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要处理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诗人袁枚的《苔》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
①不妄自菲薄,要满怀信心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目标
②甘于平凡,也能让自己的人生和他人一样中富精彩
③环境的优劣,是影响个人前途和命运的主要因素
④面对困难,要培养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