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以前人们曾认为:植树能从大气中取得水分,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滋养环境的作用。而今有...

以前人们曾认为:植树能从大气中取得水分,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滋养环境的作用。而今有人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科学的植树不但不会得到水分补充,反而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加剧沙漠化。这说明

A.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 真理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C. 不同的立场、观点,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D.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人平等

 

A 【解析】根据题意,题中不科学的植树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体现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适合题意,B错误;题中没有涉及不同的立场、观点,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题中没有涉及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人人平等,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党的十九大一致同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原有理论在新的实践过程中常常被推翻

②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的过程

④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根据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这说明

①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的探索和发现

②真理需要在修正其谬误中才能向前发展

③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新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思想指导,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人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①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呈现为波浪式封闭式循环

②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③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具有无限性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客体产生的美的感受与体验。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是不同的。罗丹有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品读漫画,下列阐释正确的是

A. 客体是否具有美的属性取决于主体的审美观念

B. 客体是否使主体产生美感取决于主体的审美标准

C. 主体美感的产生取决于客体是否具有美的属性

D. 主体审美观念影响其对客体之美的发现与评价

 

查看答案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强调,事实就是事实,公理就是公理。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言行都是徒劳的。黑的就是黑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黑的。一切颠倒黑白的做法,最后都只能是自欺欺人。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①黑与白无法实现相互间转化     

②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③事物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