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一论断的依据是:
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以人民为中心,抓住了 “牛鼻子”,把握住矛盾观点的精髓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题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文化发展纲要》确立的重要方针。这一方针的哲学依据是( )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文化发展中起主体作用
②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精神财富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文化建设的决定力量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从“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一字之差但区别很大,与“国家管理”主体单一不同,“国家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管理,这样更多地依靠人民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管理到“治理”的跨越,体现的哲理是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意志决定历史的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先导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著名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在其新著《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①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②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③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由经济因素决定歪曲为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④把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语言是社会、生活、文化、现实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语言印证了历史,也在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次社会变革,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新词语。这说明( )
A. 每次社会变革都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 文化在社会制度的变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D. 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
马云说,为赚钱顺便做好事,还是为做好事同时赚钱,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以商业的心态去做事已经不行,必须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段才能成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以公益的心态获得的回报越多,个人的价值就越大
②“心态”影响商业活动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③不同的“心态”决定着商业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和成败
④符合社会规律的意识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物质力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