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和通货紧缩压力持续,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凸显,2016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十分必要。下列措施中符合该财政政策要求的是
①拓宽财政收入渠道,扩大财政盈余②降低银行贷款利率,减轻企业负担
③对税负较重的制造业进行普遍性减税④加大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投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16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对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等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七大群体实施差别化增收激励政策,带动城乡居民实现总体增收。这一政策的积极作用是( )
①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促进社会公平
②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推动消费升级
③使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④通过再分配机制激发创收创富内生动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斑马线是行人过街的安全线,小小斑马线可谓汽车社会文明的缩影。
机动车礼让斑马线是驾驶人的法定义务。然而长期以来,一些机动车行经斑马线时不减速、不停车.结果造成人车混杂、道路拥堵。而行人乱闯红灯,集体过马路闻红灯,无视交通规则的行为也很普连;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严重的甚至诱发道路交通事故。文明是相互之间的礼让。斑马线上的文明安全,除了机动车的自觉礼让.也离不开行人的自觉维护和配合。车让人让出安全,人让车则让出和谐与丈明。中国进入汽车社会的时间并不长,砚则意识、丈明意识的养成都不是一时能够完成的,需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努力。通过建立常态长效的治理机制,让规则意识深入人心,让斑马线上礼让行人逐渐成为每一位司机的共识,人与车都讲“礼”,我们方能迎来汽车文明时代的到来。城市之美,美在有序。司机们集体在斑马线前刹车,并用手示意行人安全通行.同时行
人竖起大姆指给予回报,甚至鞠躬感谢……这样温暖人心的场景,在杭州随意可见。去年,“人人讲文明-做丈明有礼浙江人”活动启动后,全右联动.倡导会民践行“礼让斑马线、丈明过马路、排队守袱序、礼仪待宾客”的丈明风尚。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成了杭州金名片,文明出行成社会共识,同时也带动了城市文明向前迈进一大步。
(I)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创建“斑马线上的文明”的意义。
(2)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原理,说明“车让人让出安全,人让车让出和谐与文明”。
(3)某市创建“斑马线上的文明”,请你为交管部门拟两条宜传标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更加注重提升经济增长的质圣和效率。数字经济担当着引领经济增长、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角色。
教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健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2017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实施国家大教据战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据测算,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每增长一个百分点,CDP就能增长1406.02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0.02%.内陆省份GDP上升幅度相较于东部沿海省份高1619.48亿元。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的(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指出,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达22.58万亿元,跃居全球第二,占GDP比重达30.3%,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不仅属于中国,同样属于世界各国。
(1)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数字经济产生发展的条件并分析说明发展数字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大教据不仅是一场技术和产业革命,也将带来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是新的治理课题。从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到保障国家数据安全,打破信息壁垒、推动信息共享,再到利用大教据平台形成社会治理合力,用好大教据这个利器,将有力提升治理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水平,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政府如何利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这是因为改革开放
①通过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②通过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通过上层建筑的改革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通过合理调整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后的矛盾。”这是一个关乎我国社会未来发展大局与大计极为重要的新论断。这一论断
①是对历史与发展的观点的秉承
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
③认清了人民的需求和现实生产力状况的对立
④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史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