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果没有高贵的理想,灵魂就会“失重”。现实生活中的“冷漠症”“炫富”“裸贷”等,照见的同样是某种灵魂“失重”,当理想与信念不再栖居心灵,我们急需呼唤“诗和远方”。这一观点是基于
①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②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对人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③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
④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汉武帝时的廷尉翟公当官时宾客盈门,他罢官后门可罗雀,后来官复原职了,宾客又纷至沓来。翟公于是有感而发:“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体现了( )
A.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发展变化上不完全同步
B. 社会意识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经验的反思和总结
C.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D. 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
2018年初的一场大雪让南京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4万多名环卫工人、市政人员、警察、城管、军人、志愿者以及党员干部挑灯夜战清扫积雪,“一夜雪无”温暖了整个朋友圈。这告诉我们
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
②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③人生追求是实现自我价值
④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享”“初心”分别当选中国2017年度汉字、词语。这体现
①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③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 ④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十大流行语”,综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人工智能”等上榜热词,无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这说明( )
A. 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B.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D.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的报告中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表明
①实践中的制度创新是农村变革的先导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③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应上层建筑
④要把群众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