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明确为政必须维护好群众利益;以“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来谈治国理政道理的“习式风格”为世人所称赞,其原因是
①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③中国传统思想对当代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
④中国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也是确定中国文化遗产日以来的第12年,全国各地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我国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是因为( )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③文化遗产是汉民族的伟大历史创造
④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题文)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互联网与教育不断融合,在线教育日益火爆,人们的学习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在网上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灵活。这说明
①科技进步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重要因素
②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③“互联网+教育”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④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超级中国》《鸟瞰中国》《美丽中国》《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等一系列纪录片在国外电视频道的播出,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这一现象表明( )
A. 大众传媒有利于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B. 文化创新是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C. 利用外媒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
D. 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在全世界得以广泛传播
中法是东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大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成为两国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原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谱写新的篇章,已成为世界各国“以文会友”、相知互学的典范。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繁荣
B. 承认文化多样性,要从根本上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C.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D. 面向世界,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党的相关文件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这里的“文化”是( )
①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人类改造世界的一 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③指科学知识或受教育的程度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