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本方能开新。不读《楚辞》,怎知“浪漫想象”;不读《论语》,不知“雍容和顺”;不读《周易》,哪知“自强不息”。在悠久历史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在波澜壮阔地向前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既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文化创新开辟了广阔空间。但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日趋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引领风气,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多样中谋求共识、多变中把握方向。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提升文化自觉度,增强文化自信心,助推文化创造力,实现文化再创新,是当今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有着鲜明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肌体上就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
请谈谈你对中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
材料一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他具体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材料二 在世界多极化继续深入发展的关键时刻,国际社会渴望汲取中国的智慧,为“世界向何处去”寻找答案。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为全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指引了方向,他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同志深刻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深入思考人类前途命运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时代大潮对全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命运共同体”一词,植根于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中华文化的传承,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中国外交理念一脉相承。“命运共同体”一词也体现了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人民愿意和世界人民一起共创人类的美好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美好的前景。
(1)联系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在打造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大国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美好的前景”。
“女子点外卖不刷碗就是不守妇道’’“女人就要少说话,多于活,闭好自己的嘴”“女子就不应该往上走,就应该在最底层”……近日,辽宁抚顺一个所谓“女德班”的上述言论,令人震惊,对这种将“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观念,打着“传统”的旗号堂而皇之回到课堂的做法
①公民应该提高自身修养,增强抵御不良文化能力
②企业应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消除文化市场自发性
③我们应摒弃传统观念以根除落后腐朽文化的影响
④政府应该依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正确引导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过去五年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悟空”、“墨子”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进一步振奋了民族精神。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有利于
①进一步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②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和生产效率
③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④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17年暑假,反映“慰安妇”老人生存现状的纪录片《二十二》吸引大批观众走进影院,悲情触摸那段充满伤痛的历史。然而,纪录片中老人们痛苦、哭泣的表情,竟然被一家网络公司制作成充满戏谑色彩的“表情包”谋取经济利益,引发公众愤怒,受到监管部门的惩罚。该事件表明
①文化企业追求利益必须有底线
②人民大众需要先进和健康的文化
③必须坚决抵制庸俗和娱乐文化
④大众文化的供给必须保持公益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一些人时常慨叹道德滑坡,忧虑价值扭曲,甚至发出“群体裹挟人”的叹息,但你怎么样,环境就会怎么样,你日行一善,社会就会多一份光热。这启示我们
①主动接受先进健康文化熏陶,提高思想道德境界
②要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道德
③培育社会文明风尚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④提高辨别能力,抵制落后和腐朽文化的侵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