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解决了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干”的问题,以新的有力作为标注着中国经济的新方位。可见
①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怎么想”和“怎么看”决定了“怎么干”
②“怎么看”“怎么想”和“怎么干”实现了变中求新,新中求进
③“怎么看”和“怎么想”具有直接现实性,“怎么干”具有能动性
④“怎么看”“怎么想”和“怎么干”都做到了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下图漫画《伯乐的遭遇》讽刺了那些拒绝伯乐意见的人不懂得
①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标准
②学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途径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矛盾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心理学上常把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指向于内者称为内向性格,但这并不是说内向的人在所有时间所有场合都内向,在某些时间和某些场合他同样可以表现出外向,只是大多数时间和场合表现内向罢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①内向与外向之间的相互排斥是相对的
②性格中的不同特征可以互相分离以维持均衡
③内向与外向之间存在由此达彼的桥梁
④人的性格在不同时间、场合下表现为不同的特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因过度依赖资源而导致经济落后,引发诸多社会问题。这警示我们
①要根据人们的需要,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②要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③要坚持联系观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④要重视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在“大数据”时代,有人认为,大数据已成为微时代的伟大生产力,将释放出巨大的价值;也有人认为大数据会威胁到知识产权、隐私保护,甚至已经有人提出要警惕“数据暴政”。人们对“大数据”有不同的认识,是因为
A. 人们对于大数据的认识受到立场、方法、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
B. 大数据是复杂的、变化的,人们无法把握其本质
C. 大数据对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D.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且往往是与谬误相伴而行的
“司汤达曾经把小说定义为沿着公路移动的一面镜子,这话听起来很有意思,却不够完整:这是一面‘扭曲’的镜子。”彼得·盖伊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物质决定意识,文学作品应逼真地反映现实
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④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积极因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