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下列选项中与下图曲线反映的变动关系相一致的是
A. X轴为银行存款准备金率,Y轴为市场流通货币量
B. X轴是本币汇率,Y轴是本国出口商品数量
C. X轴是居民家庭收入,Y轴是低档消费品数量
D. X轴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Y轴为居民可支配收入
2016年,国家质检总局将针对消费者关注度高的空气净化器、智能手机、电饭煲、智能马桶盖、家具、厨具等10种重点消费品展开质量提升行动,提出“十三五”期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要稳定在92%以上,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超过84.5。质量提升行动能够
①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②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③提升国民生活品质
④增加国民预期收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战略依托和振兴路径,是建立和完善乡村创新系统,从根本上推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目标。所谓乡村创新系统,是指围绕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各种与创新相关的主体要素(创新的主体和组织机构——包括农民、基层政府和自治组织、中小企业等)和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质、资源条件),地理要素与时空要素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政治和文化在创新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经济系统。
材料二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保证。为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然而现实中,愿意做农村工作、会做农村工作的干部还比较少;不少干部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对农业农村实际不够了解,工作方法不够接地气。只有改变这种状况,才能切实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定力,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能力水平,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而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某地紧紧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契机,依托山水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推出“民俗之旅”特色旅游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收入增加。同时,加大投入,将原来杂乱无章的民居统一改造成青砖青瓦、具有传统建筑特色的农家大院、民俗一条街,实现了传统乡村文化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也加深了村民对传统乡村文化价值的认识。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建立和完善乡村创新系统对实现乡村振兴的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应该如何把乡村振兴工作落到实处。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该地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是如何塑造乡村文明的。
(4)结合本地及自身实际,你打算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哪些努力(答案不少于两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摸着石头过河”,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满怀信心“走出去”,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经济结构逐步调整、巩固、健全。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深化改革将保障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荷兰阿姆斯特丹商学院教授弗朗索瓦表示,中国政府对不同阶段面临的挑战有充分认识,并制定出应对之策。过去几年来,中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为全球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谈谈中国在改革中该如何继续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0项,总量位列世界第二,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取代的无价之宝,对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对于提高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意义非同寻常。不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要避免急功近利、走样变味,避免违反规律的草率操作与竭泽而渔的过度开发,以免动机良好而措施不当的“保护”反倒成为毁坏文化遗产的罪魁祸首,要从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
材料体现的哲学依据是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人民利益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高价值判断标准
③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在文化遗产保护中避免急功近利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当前我国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这是最大实际。这一论断体现的哲理是
①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②坚持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把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