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5日至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工人、农 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特别行政区、归国华侨、农民工等各方面的2980名人大代表集聚一堂,共商国是。这充分体现了在我国
A. 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B. 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C. 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
D. 人民民主具有物质保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礼法结合、德法共治是中华制度文明的精髓。新时代要实现“法安天下”,必须坚持不懈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由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群众性的普法宣传设施设备、关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制度规范等构成的,能够体现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有利于法律实施的一种文化现象。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提高公民法治素养、培养全民法治信仰的基础性工作。各地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法治文化建设的决策,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具有不同特色的途径。有的汲取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弘扬家国相通的大局观、礼法结合的秩序观、情理法融合的正义观,让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有的通过宪法宣誓制度、法治广场、宪法大道、组织青少年参观法庭旁听案件审理等,推动宪法至上、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多管齐下,努力营造一种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提升全社会的法治观念。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各地的探索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启示。
(2)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识,说明各地在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是怎样做的。
(3)礼法结合、德法共治是中华制度文明的精髓。请为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统一设计两条宣传标语。(每条字数限制在20个字以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同呼吸,共责任”,这责任是政府的责任,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结合材料和“公民的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公民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应如何承担责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材料二:南山村,原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穷山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南山村靠5000元办起了加工副业,迈出了创业第一步。后陆续发展了精纺、热电厂、铝业、酿酒、轻合金、旅游、电子软件、农科园等项目,形成了多产并举的繁荣局面。如今南山村总资产175亿元。年销售收入126亿元,进入中国大型企业500强,村民人均年收入15000元。
南山村在积聚物质财富的同时,大力发展各类社会事业,先后建起了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医院、养老院、学校。在南山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60岁以上老人在花园式的公寓里安度晚年,学生可在村里完成小学到大学全部学业。
在南山村,工人区、生活区、商务区、教育区、休闲娱乐区、风景旅游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没有飞扬的尘土,看不到一丝垃圾,生产、生活和生态高度和谐统一,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
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央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经济生活依据。,并结合材料二,谈谈南山村的建设经验,对实现乡村振兴有何启示。
(题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材料对广大青年的启示是:
①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②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实现人生目标
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④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早在2006年,习近平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以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上发表文章,清晰梳理了对“两山”关系的认识过程:第一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第二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阶段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对这一认识过程的正确解读是
①第一阶段认识的局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难以避免
②第二阶段的认识也具有真理性,只不过后来被更高水平的认识所推翻
③第三阶段的认识也只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
④三个阶段共同说明,人类永远前进在接近真理的路上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