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能够见证中华文化这一特征的是( )
A. 传统节日与传统习俗 B. 汉字和史书典籍
C. 传统民歌和传统建筑 D. 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前进,就有到达目的地的那一天。”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有()
A. 只要敢想敢做,破除一切客观规律的制约,最终就能成功
B.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重要方法
C.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我们要勇于实践
D.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念
列宁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 认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起着作用的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这表明
A.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B. 只要创造充分的条件就能改造规律
C. 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D. 人既是规律的主人又是规律的奴隶
“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从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
A.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 思维与存在不可分,二者地位是同等的
C. 思维和存在都是变化发展的 D. 思维决定存在,存在依赖于思维
甲说:“我在故我思。”乙说:“我思故我在。”从甲、乙两人的观点可以看出
A. 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B. 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C. 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
D. 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黑格尔把哲学视为“傍晚起飞的猫头鹰”,马克思把哲学称为“高鸣报晓的雄鸡”。人们既需要“傍晚起飞的猫头鹰的敏锐审思,更需要“高鸣报晓的雄鸡”的智慧引领。这是因为哲学有助于
A. 实现对旧事物的反思批判和全盘否定,不断推动社会变革
B. 预见发展方向,提出理想目标,引领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C. 指导人们的思想,并把思想直接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
D. 满足人们对世界根本问题的追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