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泱泱华夏,自古以来就是诗词的国度,诗词歌赋灿若繁星,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与喜爱:《诗经》 《楚辞》唐诗、宋词……然而,多年来西学东渐,思潮纷起,物质至上的喧嚣湮没了古典文化的清雅,不少诗歌及诗人无可奈何地走向寂寥乃至没落,以至于有人感叹诗词不再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选手、嘉宾老师、主持人都成为了网红,围绕着诗词的各种热议掀起了诵读中华诗词的热潮,使观众在诗词的吟诵中,为传承中华文化、提振民族自信、发扬民族精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及契机。
当然,《中国诗词大会》目前多呈现于背诵、记忆的环节,也引起死记硬背的异议。然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诗词是最佳的文化启蒙,通过诵读中华诗词,重拾中华文化的精髓,探寻诗与远方。我们更希望从诵读延伸到创造,锐意创新,让植根于中华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在人们特别是孩子们的手中代代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1)请运用中华文化有关知识,批驳“诗词不再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观点。
(2)某班同学拟举行“漫步诗林,浸润诗香”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为该活动拟出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每条20个字以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以来,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国工匠秉承的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传统制造业的辉煌,也是助推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要将工匠精神与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用户消费。中国制造正在敞开一扇扇新的梦想之门。
(1)根据材料一,阐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的文化生活依据。
材料二: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积极开展高雅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努力建设校园文化精品工程。学校邀请国内外大师级人物来校作报告,和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学校还联合文艺团体进校园举办文艺晚会,弘扬国粹。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走近高雅艺术,提高了审美情趣、陶冶了艺术情操、传承了先进文化。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说明开展高雅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重要意义。
材料三: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的时代。新时代与新征程,需要新的指导思想和方略。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并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自2017年10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正式施行。国歌法对应当奏唱国歌的场合、礼仪规范等作出规定,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唱国歌、爱国歌。法律还对侮辱国歌等行为作出处罚规定。国歌法的制定和施行有利于
①提升公民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意识
②增强国歌奏唱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进一步扩大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中国画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帛画,之前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宗教绘画为主,山水画、花鸟画萌芽;隋唐时期,山水画、花鸟画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人物画具有时代特征;五代两宋,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元、明、清,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突出发展。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华文化( )
A. 隔代相传,越燃越旺
B. 色彩斑斓,独具特色
C. 一脉相承,独树一帜
D. 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郑重承诺,作 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文化学者认为,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因为( )
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②“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民族禀性
③中华文化崇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④崇尚“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伴随着清脆整齐的童声合诵,2012年“中华诵·爱祖国爱江苏爱家乡”经典诵读行动近日正式启动。开展这一活动是因为
A. 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
B. 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包容性的特征
C. 经典文化教育有利于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D. 这样做能够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