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心理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初印象容易长期在记忆中占支配地位;近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后印象在记忆中占主导地位,人可能会因近因效应突然改变对该事物的原有看法。以下从哲学角度对这两种心理效应的评价合理的是
①首因效应忽视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
②近因效应忽视了事物是绝对静止的
③二者都不懂得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二者都犯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太阳每天都会升起,而太阳每天又都是新的。这一说法
A. 只看到了绝对运动 B. 既看到绝对运动,也看到了相对运动
C. 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 D. 既看到绝对运动,也看到了相对静止
(题文)惠施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下列观点中与其相近的是
A.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B. 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C.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D.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从而为“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找到了确切的科学依据。“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说明
A. 人脑是思维运动的物质主体 B.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 事物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 D.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增强了规律的客观性
(题文)有关研究显示,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紧密。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5至20个物种的功能和生存。每一种鸟类的消失,都将有大约90种昆虫、35种植物、2到3种鱼类随之灭绝。每两种鸟类消失,则必然会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灭绝。这说明()
A. 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B. 自然界的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和人类的活动无关
C.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 自然界的事物变化万千,人们不可捉摸
我国各地的山水地貌不同,城镇建设必须因山就势,建筑和谐于自然,与山水、花木等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建筑美与自然美协调和谐。其哲学依据是( )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
②实践决定认识,要坚持理论第一
③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④认识和改造自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出发点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