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均为“人民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已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目前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已不仅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 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更突出的矛盾是城乡、区域、收入分配等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这已成为满 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新变化,关系全局、影响深远,这对党和国家工作提 出了许多新要求,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材料二 “法治中国”凸显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 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高三(2)班的同学以“建 设法治中国”为主题,收集资料,展开讨论。
相关资料 | 部分讨论结果展示 |
党的十九大代表湖南永州市委书记李晖说,今年湖 南省第一部城市公园法、永州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永州 市公园广场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由于在立法过程中做 到了立法公开全面化、征求意见常态化、参与形式多样 化、民意采纳刚性化,真正做到了为人民立法,法规一 公布就得到了市民的衷心拥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各项事业全面进步,2016 年,西藏国内生产总值达 1150.07 亿元,比 2012 年增长 51.7%。”西藏自治区主席齐扎拉表示,这些成就是党中 央坚持领导、强力推动取得的,完全归功于党中央治边 稳藏重要战略思想的正确指引。 |
观点一:法律是治国之重 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 重要的是坚持依法治国。
观点二,党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发展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 党的领导。 |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阐述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论述的科学性。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评析材料二讨论结果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并说明该观点在思 想方法上的不足。
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儒释道为基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礼义廉耻,格物致知。近年来,党和政府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文 明、和谐、敬业、诚信、友善、爱国与西方的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治 有机结合起来,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要保持和别人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不同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要与时俱进,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 择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要消除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要发挥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推动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既抓改革方案协同,又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 得益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改革之所以要发挥协同效应,是因为
①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②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要用部分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实现质的飞跃
④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才能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灰犀牛事件”是 2017 年出现的金融热词,用来比喻发生概率大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偶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 概率事件。当人们对一些习以为常的危机熟视无睹时,危机却在向你逼近。这启示我 们
①应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 ②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发展认识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18 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多次“下团组”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讲话中的金句掷地有 声。对于扶贫工作,他指出,既要下决心消除绝对贫困,又不能把胃口吊得太高,使 大家期望值太高,力不从心,小马拉大车,你拉不动,你拉不动的结果是好心没办成 好事。这一要求佐证了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避免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物质决定意识,人能够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实事求是地认识、利用规律,才能使客观与主观相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2005 年 6 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红船精神”。今天,作为党的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船精神”越发彰显出超 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仍将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决胜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这一精神
①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②随着民族复兴的进程不断丰富与发展
③具有鲜明的区域性、革命性 ④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