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和福建省鼓浪屿申遗成功。从经济与文化关系的角度而言,当地可以结合其自然特点,打造符合当地实际旅游等产业,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③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④只要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作用,必定带来当地经济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所谓民族文化的国家意义,是说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对于民族的延续,对于国家的存亡,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民族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②民族文化对于民族的延续、国家的存亡起着决定作用
③民族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民族的历史演化
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17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于2017年8月4日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开幕。此次展会以“丝路合作·共享发展”为主题,旨在为国内外旅游业者和广大民众搭建国际化、专业化的展示、合作、交流、服务平台。来自柬埔寨、比利时、泰国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机构、企业参加,共商推动丝路旅游合作。这有利于
①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促进丝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发展
②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主导作用,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
③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④以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同样是写梅,陆游的梅是寒士之梅,毛主席的梅是战士之梅。做寒士时,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品质;做战士时,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傲骨,两者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品格,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梅的意象。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①把“梅”作为精神追求的目标,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相得益彰
②“梅”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彰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梅花被赋予特定时代的相应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气节之象征
④文学艺术中梅所幻化出的人生品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2016年11月30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此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意义不大。”如果请你反驳这种观点,下列可能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 )
A. 文化平等 文化交融 文化相同 B. 文化影响 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
C. 文化植入 文化包容 文化繁荣 D. 文化传播 文化市场 文化自觉
2017年3月17日,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与南开大学签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传承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通识教育、振兴传统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政府与院校合作开展非遗保护有利于
①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展现文化的多样性
②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③展示民族优秀文化,集中表达民族情感
④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世界文化大同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