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本届会议应出席代表2980人。今天的会议,实际出席2970人,缺席10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代表分别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35个选举单位。这说明 ( )
A. 在我国民主权利具有真实性 B.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在我国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D. 我国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从消费的目的看,旅游消费属于:
A. 钱货两清消费 B. 贷款消费
C. 享受资料消费 D. 生存资料消费
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资源的配置。下列属于价值规律基本内容的是
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③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④商品的价格总是与价值相符合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九大后,西方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再度弥漫。其实,“和平崛起论”能有力地回击这两种荒诞论调。“和平”是应对“中国威胁论”,“崛起”是应对“中国崩溃论”,二者一体两面。
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度,和平基因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纵观历史,中华民族以防御战略思维一以贯,只是因应国势的强弱消长而分别采取积极防御与消极防御两种战略。
今天的中国正由消极防御转向积极防御,其本质还是防御,而非西方历史上国强则扩张、侵略、称霸。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对印度、对越南自卫反击战速胜后就很快撤回自己的领土,而绝不占领对方领土。
当中华文明中根深蒂固的防御战略思维在学理上被解释清楚后,我们自己就更有战略定力,也能使国际社会、大国、周边真正理解、信服我们今天“和平发展道路”的言行合一,消除他们的疑虑、担心。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释“和平崛起论”和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防御战略思维”的积极作用。
(2)应对西方“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践行我国一以贯之的防御战略过程中,需要把握好矛盾的特殊性。结合材料予以说明。
(3)请就中国坚持“和平崛起”提出两条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推进我国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既有现实必要性,也彰显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活力。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部署在3省(市)设立各级监察委员会。之后,中央16次研究改革方案,酝酿起草《国家监察法(草案)》。2017年6月下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监察法草案进行初审,此后,全国人大法工委多方征求意见,并召开专家座谈会。十九大后,监察法草案根据十九大精神和各方意见做了修改完善,并于2018年3月20日,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之前,中国的监察体制机制存在着明显不适应问题。首先,我国行政监察对象主要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没有做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全覆盖;其次,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之前,我国的监督机关包括党的纪律检查机关、行政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反腐败职能既分别行使,又交叉重叠,没有形成合力,同时,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案件既行使侦查权,又行使批捕、起诉等权力,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结合材料,说明《国家监察法》的立法过程体现的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并分析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政治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5年前后,我国农村居民思格尔系数高达46%左右,处于联合国划分的40%-50%的小康标准范围内,全国农村贫因人口2866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高达30.2%。2017年全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2%,即将进入20%-30%的富足标准。201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仅剩下3046万人,仅占农村人口的3.16%。尽管如此,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仍高达2.71,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倍差也高达2.23。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仍存在大量阻碍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是我国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突出表现。如何突破这些难题,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结合材料所列有关数据,说明近年来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合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