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场域中,中华文化既迎来了“走出去”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文化霸权和文化壁垒的挑战。中华文化“走出去”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是在内、外两方面的动因驱使下做出的必然选择。从内部动因来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获得更多由文化资源转变而来的经济资本。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文化尤其是道德文化,已经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社会资本。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程度的不断提升,对这种“社会资本”缺乏所带来的不利体 会也越深刻。从外部动因来看,我们仍然处于西方强势文化掌握话语权的客观环境中,西方文化霸权在客观上对我国也产生了多层次的负面影响。在当前的全球化场域下,国际政治多极化、民族文化多元化以及经济模式多样化的诉求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应当成为我们考量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础,这种诉求对我们来说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责任。
(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多样性的知识,分析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条件。
(2)请就如何推动中华女化走出去提两条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3月12日,《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对外发布。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战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追求个性化和生活品质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新手工艺”“重拾手作传统”等名词在社会大众中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参与的人越来越多,采用传统工艺元素生产的新日用品和文创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和市场的欢迎。可以说,当前传统工艺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传统工 艺振兴迎来了最有剌的条件和历史时机。
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理由。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做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什么?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各方面实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从需求侧看,“美好生活”日益多样化,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而且还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非物质需求;从供给侧看,虽然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越,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仍然不能满足13亿多人民对不同产品结构和各种服务的需求。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做出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将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以及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等制度。而在2018年1月17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特别提出了允许利用宅基地建设生产用房,创办小型加工项目,推动返乡人员创新创业。这一场与土地有关的改革
①作为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先导,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②从我国农村当前的实际出发,能够充分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新动能
③符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客观规律,将给农村带来更大活力和改革机会
④展现了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说明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动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2017年7月17日,十集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央视开播,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理论、体制机制和实践成果,引发社会备界广泛关注。之所以要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因为
A.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B.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初发展的决定力量
C. 改革是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动力
D.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某科幻作家分别到河北某贫困村的希望小学和北京一所重点小学,请同年级孩子想象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子。前者给出髙楼大厦、卫生干净、有花草树木、科技很多、空气新鲜、没有打架、有公共秩序、美丽整洁、遵守规则、积极发言等10个答案,后者的答案包括机器人把食堂的饭端到课桌上、座位会移动,会飞到外面几千里去上课、上课会像5D电影一样……两个学校学生想象的差异折射出
①不同主体所创造的理想世界会有不同的特点
②我国社会现实环境与教育条件存在着城乡差距
③不同的社会环境,人们的社会意识就一定不同
④人们的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