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2017年秋季,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义务教育(以下简...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2017年秋季,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义务教育(以下简称“部编本”)语文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

材料一:“部编本”语文教材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教材格外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文选文数量明显增加且体裁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均有收录。古诗词中有洋溢爱国热情的《过零丁洋》、歌颂慈母之爱的《游之吟》,表达珍爱劳动之情的《悯农》等;文言文中有儒家经典《<论语>十二章》《愚公移山》等。还增设了楹联、成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同时,教材收录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为人民服务》《朱德的扁担》,还选取来自不同国家的名家名篇,如高尔基的《海燕》、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等。

材料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传统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都是“先拼音,后识字”的编排,“部编本”语文教材却是“先识字,后拼音”。这样的编排并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一个汉字“代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从学习汉字入手,符合儿童认知的规律和对学习的心理预期。相对于承载中华文化的汉字,拼音带有明显的异域色彩。“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表示:“要的就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让他们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

(1)“部编本”语文教材是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重要教育载体,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说明。

(2)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先识字,后拼音”的编排并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

(3)很多汉字是象形表意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请你任意选择两个汉字,分别从该字的“形”与“义”中品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1)①“部编本”语文教材增加古诗文数量、丰富古诗文体裁,筛选能够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经典古诗文。让青少年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 ②“部编本”语文教材通过大量中外革命传统经典篇目,激发青少年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植入红色基因。 ③“部编本”教材坚持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青少年提供精神指引,引导青少年学生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2)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客体的复杂多变都会限制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儿童有其特殊的认知规律,不同版本的编写者对汉字教学也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汉字教学、教材编写是复杂系统的工程,其承载的中华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识字,后拼音”的编排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而是对汉字教学多次反复认识的表现。 ②认识具有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先识字,后拼音”的编排是人们对儿童认知规律、汉字教学、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加深的结果。 (3)示例1:“恕”,如心,如同自己之心,用自己之心去体会他人之心,这是“恕”的本意。表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 示例2:“人”,一撇一捺。“人”字像两条腿,撑着一截正直的脊梁,撑着一颗向上的头颅,昂然挺立于天地间,中华儿女顶天立地。 【解析】 (1)“部编本”语文教材是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重要教育载体,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说明。 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部编本”语文教材进行说明,可结合材料,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培育等方面,对设问进行说明。 (2)本题要求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先识字,后拼音”的编排并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 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先识字,后拼音”的编排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而是对汉字教学多次反复认识的表现,是人们对儿童认知规律、汉字教学、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加深的结果。可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从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上升性等方面,分析说明“先识字,后拼音”的编排并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而是遵循儿童特殊的认知规律,是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承载着中华文化传承的重任等。 (3)本题考查实践运用能力,只有平时多多积累,才能从字的“形”与“义”中品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智、志、赢、人、忠、孝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党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2018年1月18日至19日,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全会审议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全会强调,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是强化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重大决策部署,要依法建立党统一领导的反腐败工作机构,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2018年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3号主席令予以公布。制定监察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反腐工作的领导,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的必然要求。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并说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查看答案

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提供者以粮食为代表的各种食品,用以城乡居民的日常所需,以此来保障劳动力,且用于再生产,以此来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解决好吃饭问题,才有精力发展其他产业,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社会不稳定何谈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何谈现代化建设。因此,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已连续十几年获得丰收,粮食产量连续四年超过1.2万亿斤,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同时要看到,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失衡。针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相应部署,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好这一战略,必须科学制定规划,强化制度供给,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亿万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党和国家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如何推进乡村振兴?

 

查看答案

20184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从唯物史观角度看(   )

A. 改革社会顽瘴痼疾的过程充满曲折,需要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持之以恒地坚持

B. 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C. 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制胜法宝

 

查看答案

20182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对指出,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①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激发扶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促成量变

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整体的发展推动局部的发展

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解决脱贫攻坚的正确方法

④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坚持抓住主要矛盾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8年要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近几年权威发布的中国“互联网+”优秀案例表明,在政务领域,新提倡的“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正在成为现实;在医疗领域,人们已经习惯在微信上挂号、缴费,效率明显提高;在教育领域,“互联网+”同样开了“脑洞”……。由此可见

①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人工智能研发可以创造出人们需要的任何事物

③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能把观念的东西直接变换成现实的东西

④人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需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研究来提升人们生活品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