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与白,直线与斜线,点与面……”绘画中蕴含了很多对比和冲突;不懂得辩证法的画家,是创作不出好的作品的。这一判断主要说明
A.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 B. 哲学是一门使人生活的更好地艺术
C. 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D.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1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至此,实施了36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告终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生育政策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从“人多力量大”——鼓励生育,到“计划生育”——鼓励“一对夫妻只剩一个孩子”,然后从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单独二孩”政策——生育政策适当放宽,到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应人口老龄化行动——全面实施二孩政策。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的历程。
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前,疟疾肆虐,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试验,屠呦呦和课题组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虐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是,后续的实现结果显示抑制率只有12%-40%。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终于在青蒿鲜汁里发现了青蒿素。从12%到100%,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弥足珍贵。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分析屠呦呦及其团队的科研历程是如何体现实践的作用的。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结合材料,请你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
材料2016年9月4日晚,秉承服务于“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G20杭州峰会主题的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在西子湖畔震撼上演。古典诗词的巧妙融入,中外名曲《春江花月夜》与《月光》合奏,《高山流水》与《天鹅湖》起舞……在交响乐的伴奏下,灯光、音乐、舞蹈、实景相互交织在一起,亭台楼阁、桥梁、荷塘等鲜明的中国元素,第一次在室外水上表演,结合新的全息投影技术,诠释“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晚会主题。美轮美奂、诗情画意的场景再次令世界震惊,就连德国总理默克尔都拿着手机拍照留念。
《最忆是杭州》“辐射”出来的正是中国文化的力量。“采茶舞曲”清新灵动,舞动勤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与许仙,美丽的爱情传说演绎美好情感;“高山流水”礼遇知音,世界大同;“欢乐颂”热情好客,和平共进。在恢弘的场景下,情意并茂的演奏,观感细腻又不失心灵震撼;激发爱国情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给世界震撼和共鸣。
结合材料,说明“最忆是杭州”文艺晚会的成功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2017年12月,中国平安与重庆疾控中心联合公布了智能疾病预测的最新进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疾病防控相结合,建立重庆智能疾病预测与筛查两大模型,目前已可以提前一周预测传染病发生情况。这说明()
A. 人类意识来源于客观对象,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B.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主观性,但需要依赖于客观实践
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发展能为认识深化提供新条件
D. 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历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多次反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