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关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进行了探索: 材料一:天上的一切星宿,地...

关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进行了探索:

材料一: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是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

材料二: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材料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的说法,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

材料四:18世纪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属于什么观点?在世界本原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解释的?

(2)请对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观点进行评析。

 

(1)①材料一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二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材料三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材料四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种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概括和总结。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①材料三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其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具有猜测性,没有科学依据,且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其明显的局限性。 ②材料四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解析】 本题比较简单,以“关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进行了探索”为话题,以中外几个名人的观点为载体,主要考查的是哲学的基本派别的知识。 (1)本题有两问,首先要求考生分析说明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属于什么观点,然后在说明在世界本原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解释的。根据材料,考生可以直接判断材料一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二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材料三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材料四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对于世界的本原的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质性。 (2)本题要求考生对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观点进行评析,属于评析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直接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从优点和不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世界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C. 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D. 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查看答案

“海水稻”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20179,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挂帅的“海水稻”项目进行实地测产,亩产达620.95公斤,这有望使中国28亿亩盐碱地像普通耕地那样造福人类。“海水稻”的研发推广

①变更了农业认识的主体                             ②创新了农业实践的手段

③开辟了农业认识的途径                             ④拓宽了农业实践的对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四十年前,有一句谚语叫“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劝农民开春的时候一定要晚耕种。现在,农业专家们却劝农民早耕种,“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这一早一晚的变化

①根源于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不断深化

②体现了人们对气候和耕种关系的认识永无止境

③启示我们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说明原来的耕种规律随着气候变化发生了改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我国以“悟空”为名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探测器。目前在离子的电荷测量、能量测量、方向测量、粒子鉴别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现在还不能肯定已经找到暗物质。这说明

①“悟空”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②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无法认识的

③客观事物是复杂的,暗物质的本质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④对暗物质的认识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下列与之蕴含的哲理理相一致的是

①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②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④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