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依托科技和教育,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推进,科技与教育实现了完美结合,“互联网+教育”正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红利大餐的同时,我们也要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要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我们要始终牢记教育是核心目标,互联网只是用来提升和变革教育的技术手段。因此,我们要从教育的核心需求出发合理使用互联网,而非任由技术胡作非为,让教育自身褪了色。我们不能过分夸大互联网的变革作用,要积极防止不良信息、网络犯罪、网络沉迷等现象对教育造成负面影响,要及时通过健全法律、加强监管等方式净化互联网环境,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教育所用。
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互联网+教育”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诗词文化的养成教育
当把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时,应注意系统性,循序渐进地给孩子建立一个传统文化的体系,而不是这个学期让孩子背《卖炭翁》,下个学期让孩子学《琵琶行》,两者之间没什么关系。古时对儿童的教育,是非常有学问的,什么阶段读什么都有详细的系统安排,绝不是简单的“四书五经”可以概括。诗词教育设置需要区分年龄段,循序渐进,设置科学,贴近生活实际,并强调将诗词教育落到学校、家庭教育各个环节。
请结合材料和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养成教育措施的合理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1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令人耳目一新,让广大观众享受到了具有高品质的诗词盛宴,并引发一股诗词热潮。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面对沧桑巨变,传承者怎样才能把古人与今人、彼时与此时的距离尽可能地缩短,从而创造无障碍传递、有兴趣接受的适宜环境和氛围,《中国诗词大会》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将传承的手段与具体时代紧密结合,充分赋予其时代内涵、生活气息,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李杜诗篇”具备适宜的“时代口感”,使人对中国诗词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该电视节目的“火”,实际上折射出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强烈渴求。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与生活紧密结合,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诗词的美好。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央视是如何找到“生活化”传承方式的。
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深化,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这说明创新( )
①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是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
③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④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题文)“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担负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任,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途径,克服“求稳怕乱”思想,打破“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封闭意识。这启发我国广大村干部( )
①要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要积极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变革
③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 ④要研究新情况,开拓新境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题文)《战狼2》吸收了国际类型片的特征,“一个人对付一个非正义秩序”,这是类型片的核心,但电影背后又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价值观,里面有很多国家符号和国家形象,包括国徽、国旗,最后的护照等,这是对好莱坞类型的一种中国式改造。这主要体现了( )
A.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B.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阶段特点不同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