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制定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建议,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2015年1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十三五”规划建议,成立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李克强总理等担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参加的文件起草组。文件起草组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修改。文件起草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开展专题调研,形成并提交24份专题调研报告,涉及养老、财政经济、教科文卫、节能环保、“三农”等诸多领域。国务院研究部署“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全国政协委员从不同方面对规划建议建言,献计献策。
材料二 目前,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取得了一系列新成绩、新亮点,但经济运行中结构性问题仍非常突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供给体系中,中低端产品明显过剩,高端产品供给泵足,企业成本持续攀升,企业盈利能力下降,金融风险积累上升,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压力增大。《建议》提出,破解发展难题,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2014年,我国装备制造产值占全球比重逾1/3,机电产品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CC.7%,已成为全球制造大国。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突出表现在缺“核”少“芯”,少创新、缺设计等方面的短板。没有核心技术,中国制造就会始终徘徊在中国组装这个水平线上。实现创新发展,是中国制造由大到强必须练就的内功。据此,《建议》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O二五》。
(1)结合材料一,根据所学的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党、政府、人大、政协在“十三五”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破解我国发展难题,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理由,并请你就制造企业如何解决缺“核”少“芯”短板,实现创新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015年12月9日.一贯寒冷的东北某市出现了罕见的冬雨现象。考虑到雨后路面结冰,学生上学、放学途中安全隐患大,该市教育局通知,中小学校中午可以调休放学。但许多家长因为孩子在工作日放假没人照顾,纷纷表达无奈甚至不满。这表明
①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②意识是客现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③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不同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当符合实际,遵循客观规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新一轮农村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改革层面,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大释放,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从哲学角度看,这表明
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改革的先导
②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④农村体制变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内在统一的要求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题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综合交通通道为展开空间,依托以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①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就能发现质的飞跃
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发展
③要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积极创造事物间的自在联系
④注重各个要素的有机整合,可以发挥整体的最佳功能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由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绿家园志愿者等十多家环保组织发布的报告称,中国河流的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严重破坏,水坝建设改变了河流天然的流水生境,直接导致了珍稀鱼类的减少和灭绝。“洞庭湖、鄱阳湖的干旱就是鲜活的案例。”报告说,梯级大坝的累计影响,使生物灭绝,有河无流,最终会影响到食物链最上游的人类。这告诉我们
①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②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与尊重和保护自然
③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永恒不变的
④人应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欢乐春节”活动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国家级品牌。截至2016年,这项活动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并逐渐成为全球共享的“大自然的节日”“家庭的节日”和“世界的节日”。这一影响得益于()
①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的“强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优势”
③各国输出文化价值观念的“形势”
④国际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趋势”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