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阳明是明代大思想家,其心学集儒、释、道之大成。王阳明立下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综观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乃其总纲和终极指归。心学认为的知,指知识、信念,主张通过实践和领会才能实现其价值。道德修养和实践行动方面要将知和行统一起来,才称得上善,所以知与行必然是一个过程。
通过实践后形成的主观信念具有多样化,主体是实践过程中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挑选既有利于自己的实践行动,又不违背社会规律的准则作为信念的内涵,将知善知恶、为善去恶付诸行动之中,这就是致良知之学。应用致良知之学,在社会行为中为善去恶,在知行合一中充分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
今天,弘扬社会主义友善精神,需要继承心学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为什么心学的知行合一必然是一个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依据。
2017年9月15日,FAST射电望远镜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因病情恶化逝时,享年72岁。新华社文章《“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病逝》这样评论南老:“23年时间里,他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南老先生的事迹启示我们
①物质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
②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③要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④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社会最大的悲剧不是恶的横行,而是善的沉没。如果大家都对善举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既无向善之念,更无行善之举,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恶压倒善”。这告诉我们
①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们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
②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为善”的前提
③投身实践服务社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④“善”“恶”的价值判断要以相关的价值选择为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党的好干部、“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廖俊波出身普通家庭,始终牵挂群众,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安危,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廖俊波的事迹能感动国人的主要原因是他
①能在工作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
②能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价值选择
③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④努力践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2018年3月12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根据该方案,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个。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①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