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这首诗,引起两岸同胞的共鸣。这种共鸣( )
①是实现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③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心中
④体现了两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被一名乡村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用质朴无华的天籁声音唱出来,唱哭了很多人,一夜之间让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它。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启示我们( )
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②文化创新要注重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④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没有高度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
①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②要全面承袭我国传统文化并丰富其基本内涵
③要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④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17年10月26日,两岸汉字节在海沧开幕。汉字节旨在通过征选两岸共同认可的代表性汉字,举办两岸书法艺术论坛、笔会等交流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两岸民众情谊。这说明汉字
A. 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B. 是凝固的艺术,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见证
C. 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D. 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凝聚两岸民心
(题文)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为中华文化所吸收和借鉴。这突出体现了
A.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D. 中华文化的继承性
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富毯、京绣并称为“燕京八绝”,具有浓厚的北京文化特色。为了让“燕京八绝”走出手艺失传的困境,北京市政府支持技工学校开办景泰蓝、花丝镶嵌、玉雕等传统技艺专业,探索建立“工学一体’校企合作”的新型培养模式。上述做法
①发挥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②完善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
③培养了继承传统工艺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④创造出了新的传统制作工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