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置很重要,但不能修在我家旁边”。“邻避效应”让不少环保和公益项目陷入“一建就反对、一反对就叫停”的困境,既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解决“邻避困局”,需要公民
A. 提高政治素养,理性行使监督权利
B. 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C. 提高参与环保和公益项目的管理能力
D. 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2018年政府报告指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国务院决定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教育领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统一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含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上述材料说明( )
①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特点
③我国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政治权利 ④我国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A. ③④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们常说,延安革命根据地政权是“陕北人民用小米哺育出来的”,淮海战役胜利是“人民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改革开放是“适应人民愿望、根据群众创造搞起来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有力担当历史使命,能够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保持长盛不衰,奥秘就在于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力倡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树立了榜样。
(1)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阐述党为什么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材料二201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无数个令人感奋的高考故事,已经积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选拔了千百万优秀学子。这既是普通人实现梦想、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更是培育人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支撑。
时代在变,高考也在变。招生制度从定向招生到“双轨制”再到实行“并轨”,从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到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再到改变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四十年来,高考不断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取人”的窠臼,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
教育部决定,到2020年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更好地发挥高考作为教育改革“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破解科学性、公平性等时代课题。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
(2)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谈谈应如何看待四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帯和21世纪海上丝期之路,搞好“一帯一路”建设对中国和沿国家发展兵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化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丝期之路重新煥发出生机与活力,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一带一路”,是我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推动文化繁荣,引领文化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推出的又一现代级节目,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好评如潮。《光明日报》评论说,《朗读者》不是一台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节目,它是用文字、声音加故事的三位一体的文艺表现形式打造的一档全新的“慢综艺”节目。《朗读者》每期节目以一个主题词作为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真实故事,通过朗读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把观众带入情景之中,震撼心灵,不仅是“我读你听”,更多的是一起分享,是情感的互动。《朗读者》节目里,真正打动人的不是朗读的过程,而是朗读者人生故事激发的正能量,以及朗读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理想和美好道德。《朗读者》能够赢得观众,归根到底靠的还是节目的高品质和思想内涵。
从《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再到《朗读者》,这两年中央电视台连续推出高质量和新颖的文化类节目,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和担当。
(1)结合材料,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说明《朗读者》节目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创新?
(2)请你就综艺节目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领域改革。对于改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改革是解决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
B.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C.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 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