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日益渗透进日常生活,与此同时,偷盗、故意损坏车辆等行为也如影随形。这一现象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
①公民要珍惜自身的权利
②公民要自觉履行义务
③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
④国家要保护公民的权利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018年起,我国逐步实行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实现居住证制度覆盖城镇全部未落户常住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向未落户人口提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及办事便利。将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上述举措
①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②践行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③扩大了城镇未落户公民的权利
④确立了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关心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从环境保护督察,到审批服务便民化,从改革国企工资决定机制,到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桩桩件件连着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党和国家关注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是由
①我国公民是国家主人决定的
②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决定的
③中共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④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决定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众多学校@开展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国革命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的教育活动。例如:对青少年进行抗战精神的教育,使他们明白,抗战精神不断丰富了伟大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现,继承和发扬,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再比如,开展主题班会、展览、知识竞赛,使学生认识更多英雄少年的优秀事迹,贴近学生生活,从当今时代特点出发,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让青少年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风采。随着革命与改革的延续,民族精神还在不断丰富当中。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国革命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的教育活动密不可分,请结合材,运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弘扬民族精神应怎么做。
(3)我校即将开展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活动,请列举两个民族精神,概括其主旨,作为主题班会的标语(例:井冈山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盼环保、求生态的强烈愿望,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制度体系。全国人大常委会2017年6月27日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并于2018年1月1日施行。根据中央有关部署,国务院陆续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从环保部公开约谈,到开展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再到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瞥查,一系列环保重拳出击,一系列举措抓铁有痕,生态环保执法监管力度空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绿色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会首次把“美丽”写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
材料二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体制,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建立绿色生产,企业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改变生产模式,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实现绿色生产;在创造利润、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和环境的责任。建立绿色消费,消费者要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要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活动,增强人们的绿色意识;要有环保素养,积极主动检举和依法控告危害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企业和消费者应怎样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从1980年“一胎化”算起,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施了35年。相比当初所担心的“人口爆炸”,今天我们更担心生育率过低、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失衡、青年占比下降等问题,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已经成为必然。这表明
①把握社会大众心理,发挥思想动机决定作用的要求
②人口政策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协调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③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变化而变化
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上层建筑的调整提出了必然要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