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阅读材料,回答...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

材料一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二号”登月舱在月球安全着陆,实现了人类几千年的梦想,使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了现实,人类探索太空的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峰。太空是包含着大量激动人心、亟待探索的未知领域,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永无止境。伴随太空探索新工具的研发,人类还将由此前往新的“技术疆界”,而新技术又将推动人类抵达新的“应用疆界”,促进通信、导航、天气预报等领域的发展,推动微重力环境下新材料、新物质的研发制造,从而让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受益。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人类对太空探索所蕴含的哲理。

航天强国、梦想启航:

材料二2017年4月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今,这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又一巨大的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航空航天发射成本和安全性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未来一段时期,中国航天将以航天强国建设为统领,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航天事业发展的突破口,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同时立足于本国经济发展和对太空的需求,科学部署各类航天活动,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实施航天强国战略的合理性

不忘初心、践行承诺:

材料三为热烈庆祝“天舟一号”发射成功,引导广大同学在科技创新中争当先锋,某中学举办了系列科普展和“弘扬航天精神”主题教育座谈会。

(3)请从实践观和发展观角度,就中学生睿和“弘扬航天精神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要求:每个角度各选一个方法论建议、言简意赅、观点明确。)

 

(1)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太空的未知领域,推动人类去探索、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太空探索新工具的研发,提高了人类对太空的认识。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类对太空的认识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让人类受益。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类对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采取多种措施,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答“一分为二”的观点亦可) ②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取理,需要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事业发展的突破口,同时科学规划,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航天事业发展。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于本国经济发展和太空需要,有针对性的部署航天活动,从而建设航天强国。 (3)答案示例: 实践观:①投身社会实践,大力宜传和航天长征精神。 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航天精神。 发展观:重视量的积累,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弘扬航天精神。(注:本题具有开放性,考生作答只要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本题分别以人类对太空探索、我国实施航天强国战略、“弘扬航天精神”主题教育座谈会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题考查“认识论”的知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有关知识、实践观和发展观的知识,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中等。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人类对太空探索所蕴含的哲理,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认识论”的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人类对太空探索所蕴含的哲理,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实施航天强国战略的合理性 ,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有关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我国实施航天强国战略的合理性 ,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矛盾的普遍性、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具有特殊性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3)本题请考生从实践观和发展观角度,就中学生如何“弘扬航天精神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本题的知识范围是从实践观和发展观角度,问题指向是就中学生如何“弘扬航天精神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属于建议类主观题,考生只要围绕如何“弘扬航天精神这一主题,从实践观和发展观的角度各选一个方法论建议,要求言简意赅、观点明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人工智能是未来智能社会的基础支撑。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正由听从简单指令向拟人.智能方向不断“进化”。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特种机器人,人工智能+家居,人工智能+工厂,人工智能+手术,人工智能+无人超市……从“互联网+”到“智能+”,人工智能默默地填充.改变着人类学习娱乐.生产生活。

(1)有人认为,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会全面超越甚至取代人类智慧。结合材料一,运用思维的奥妙,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材料二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

 

查看答案

地幔堪称最大的“地球化学储库”。但迄今人类关于地幔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大多来源于用地震波等方式进行的地球物理测量或地幔岩石进行的样品分析。由于未能直接从地、幔取样,因此对其知之甚少。目前正在执行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正是起源于此,计划通过钻穿地壳,“触摸”地幔。材料表明()

①科学研究的任务决定了实践活动的需要与进展

②科学家对地幔的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③实践的条件和手段是制约认识深度的重要因素

④科学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实验对象的完整信息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进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涨到30米高。下列选项与其所含哲理一致的有(  )

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北宋大散文家苏洵的两个孩子苏轼和苏辙小时候十分顽皮,在多次管教不见成效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从此,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他便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两入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来认真的读起来,从此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切切实实感受到读书的无穷乐趣,终成一代名家。苏洵教子读书的故事给我们的唯物论启示是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要重视读书这种间接经验的作用

③要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要重视意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