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经典诗歌渐回公众视野,它仿佛是物质和技术构筑的丛林里的丝丝清风,给人们带来了自然的气息和心灵的抚慰,引起了无数人的精神共鸣。这表明经典诗歌
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②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使人们获得精神享受
③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决定人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④以其特有的感召力和感染力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十九大报告指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基于:
①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②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文化决定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文化能够对人产生积极影响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题文)“不奋斗,你的才华如何配上你的任性;不奋斗,你的脚步如何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不奋斗,世界那么大,你靠什么去看看……”这一励志寄语,尽管寥寥数语,却胜过千言万语,让人震撼,激励了无数的人。这说明
①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教育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③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对鸡、牛和草三种事物如何归类?中国人一般把牛和草分在一起,而美国人一般把牛和鸡分在一起。中国人的分类标准是关系,而美国人的分类标准是本质属性。中美两国的这种差异表明
①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③文化环境不同决定人们对事物的分类不同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盼环保、求生态的强烈愿望,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体制,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建立绿色生产,企业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总体布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改变生产模式,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实现绿色生产;在创造利润、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和环境的责任。建立绿色消费,消费者要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要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活动,增强人们的绿色意识;要有环保素养,积极主动检举和依法控告危害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企业和消费者应怎样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发展农村生产力,满足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的期盼,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改革发展的文件。如1982年发布《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肯定“包干到户”等形式的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1991年颁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把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2016年制定《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推进“三权分置”改革;2018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导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入。
材料二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也应朝着这个方向转变。2017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2014亿美元,进口为1259亿美元,出口为755亿美元,逆差达504亿美元,反映了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的基本现实。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质量效益与世界先进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知名品牌少,尤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少之又少。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对消费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对消费者而言体现在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多元化、绿色化、品质化,由吃饱到吃好再到多元营养依次提升;对生产者而言体现在集约化资源投入、标准化生产方式和“互联网+实体+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的经济意义并就“绿色兴农”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