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理解错误的是
A.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C. 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 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这种观点属于()
A. 不可知论 B. 可知论 C. 主观主义 D. 唯心主义
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
A.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 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
C. 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D. 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
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塞翁失马”等。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智慧
A. 源自于古典文献的流传
B. 源自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C. 来自于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D. 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18年3月17日上午,宪法宣誓制度实行以来首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习近平,抚按宪法、紧握右拳,庄严宣誓。这是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国家主席首次进行的宪法宣誓。此外,新当选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进行宪法宣誓。
材料二 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修改宪法,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2017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启动宪法修改工作,成立宪法修改小组。
2017年11月,党中央发出征求对修改宪法部分内容意见的通知,首轮征求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和党外人士共提出2 639条修改意见;12月,党中央修宪建议草案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同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同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决定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新当选国家机构领导人进行宪法宣誓的重大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宪法修改是如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国各地本着“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结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展开了乡村有效治理的有益探索。广东某区把自治重心由村下移至村民小组,通过设立“村小组议事会”并赋予其决策权、监督权和议事权,有效激发和调动了村民自治的积极性;浙江某市独创“民主恳谈”“参与式预算”等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广泛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讨论、论证和协商,为干部与群众交流提供了制度化的平台,促进了乡村有效治理;针对“人情”“关系”在乡村治理中对法律的冲击,某县正确定位“情、理、法”,深入乡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村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为充分发挥乡贤促进家乡发展的作用,许多村镇组建了乡贤参事会、联谊会,创造了“村支两委+乡贤会”形式,涵养了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结合材料和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各地乡村治理所做的探索对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