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少数人在上访时,采取过激方式,如围堵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堵塞公路、铁路交通等,既影响了广大信访群众的正常信访活动,也扰乱了当地的社会公共秩序。新《信访条例》规定:对此可由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必要的现场处置,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上述材料表明( )
①公民的政治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②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
③公民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政治自由
④自由和法律是完全对立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国歌与国旗、国徽一样,是国家象征。2017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明确国歌使用的禁止行为,对违反规定情节恶劣的予以处罚。国歌法的颁布实施,旨在( )
①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 ②提高国歌的政治地位
③维护公民的文化活动权 ④规范国歌的奏唱、播放和使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为从立法上保证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二次审议的《环保法修正案(草案)》增加了公益诉讼的内容,明确了对损害国家自然资源的行为,有关机关和团体可以提出环境公益诉讼。环境的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
①赋予有关机关和团体一定的司法权
②能够激发社会力量对环保监督的积极性
③便于政府机构利用司法武器保护环境
④保证了公众参与保护社会公共环境的权益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读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存在着各种比例的组合,如a、b、c点等。如果公众期望的配合点在b点,而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又恰好在b点,此时便达成了一项社会均衡的资源配置。若要使财政决策尽量符合公众意愿,下列选项中,合理的做法及其理由包括( )
①财政支出受预算法的约束,政府应依法行政
②放宽市场准入,民间部门应作为提供公共物品的主力军
③政府安排财政资金不能“任性”,必须用好政府自己的钱
④政府部门预算向社会公开,公民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人们常用“权威合理化”与“公众参与化”这两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现代化程度。对公众而言,理性参与公共事务,涵养“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公共精神,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民主演练;对政府而言,以制度渠道海纳公众的“参与百川”,在公众认同的心理轨道上执政用权,这也是公权力最好的民主素养。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①政府引导下的公众参与才是理性参与
②尊重民意是保证决策科学的根本途径
③推进民主政治必须倡导公民公共精神
④制度化的公众参与彰显了民主的真实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17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呈现出“井喷式”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类经营主体已有33万家,年营业收入近6200亿元。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振兴乡村的有效抓手。它将把我国辽阔的农业地域、优美的自然景观、多彩的乡村民俗融八到传统旅游文化中,吸引人才、资金、管理、信息等要素加速向农村回流,促使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和环境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综合效益显著提高。2018年4月,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到2020年要实现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
结合材料,从经济学角度说明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推动乡村振兴与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