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全球化的场域中,各国文化一方面互学互鉴、交流交融,另一方面也越来越融入国际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博弈中。中华文化既迎来了“走出去”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文化霸权和文化壁垒的挑战,“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通过传播价值理念,增进理解认同,塑造良好形象,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加主动的地位,从而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获取了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文化,不断提升文化的自信,中华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
进入新时代,中华文化要更好地“走出去”需要加强内容建设,提高产品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中华文化“走出去”必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文艺工作者应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当代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大国,而大国需要有大国外交战略,国家主席习近平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把握时代脉搏与世界发展潮流,着眼全局和未来,不断构建中国大国外交的战略思想,开创了中国大国外交的新气象、新格局和新境界。
从 “一带一路”的构想与实践、亚投行的倡议与组建、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的设立,北京APEC会议、杭州G20会议、厦门金砖会议的召开,处处体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担当,提出了“世界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秉承与坚持弘义融利的义利观,提出与实践“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这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新战略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榜样,成为全球治理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当今世界,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全球化遭遇波折的情况下,尤其面对恐怖主义、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中国庄严承诺:将坚定不移地做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绝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也绝不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力所能及地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改革与全球治理,建设性参与政治解决重大国际、地区热点问题和应对全球性挑战。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得到世界广泛认同和赞誉,已成拉动全球增长的第一引擎,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力量,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有关知识,分析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为什么能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普遍赞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实体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当前,我国的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在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倾向明显。受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和出口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一些传统产业发展遇到较大困难,行业利润率不断下滑,部分行业甚至面临全行业亏损的局面。与此同时,实体经济迫切需要的社会资金大量流向股市、房地产等,以钱炒钱、赚快钱现象大量存在。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给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带来威胁。
实体经济空心化现象受到广泛关注。两会上,“防止脱实向虚” 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共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结合材料,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简要指出我国实体经济面临困境的原因;并谈谈国家如何使实体经济走出困境。
(2018年高考江苏卷政治32)(题文)在保留周围平房原建筑面貌的基础上,内嵌现代木质结构,将古色古香和现代气息相结合……在旧城改造中,某地通过构建“房中房”和公共空间,在老旧四合院中为居民提供符合现代生活标准的居住条件,同时也实现了对老建筑的保护。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③要树立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④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下列选项与漫画《盲目加工》蕴含的哲理相符的是( )
A.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C.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D.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题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共产党宜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上述论断说明的认识论道理有:
①认识的真理性依主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认识的真理性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制约
③真理性认识能够经受住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
④真理性认识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