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材料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从19...

材料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进行了4次修改。2004年宪法颁布以来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然而,自2004年修改宪法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又有了许多重要发展变化,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有必要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完成对现行宪法的第五次修改。此次宪法修改过程中,顺应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遵循了宪法法律发展规律,又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有效的转换为宪法规定。

材料二.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宪法修正案增加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2018年3月17日,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进行宪法宣誓。这是宪法宣誓制度实行以来首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举行宪法宣誓活动,也是国家领导人首次进行宪法宣誓。宪法宣誓所构建的仪式感,彰显宪法权威,既是对宣誓人内心的激励和敲打,也是对公务员队伍乃至整个社会的法治宣传和教育。

(1)结合材料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宪法修改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文化意义。

(3)从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角度,就维护宪法权威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以更好发挥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2004年宪法颁布以来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修改宪法是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使其适应我国经济基础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宪法进行适当修改,能使我国宪法更好体现人民意志。 ⑤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发展变化,我国对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 坚持与时俱进。 ⑥作出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修改宪法顺应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遵循了宪法法律发展规律。 (2)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宪法宣誓能增强人们的宪法意识,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发展。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宪法宣誓活动所构建的仪式感,营造了浓郁的法治氛围。③宪法宣誓活动有利于弘扬法治精神、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解析】 本题以宪法修改为话题设置情境,从哲学生活和文化生活角度设置问题,考查与之密切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宪法修改的认识。解答本设问注意题目限定是历史唯物主义,考生首先应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网络,与材料有效对接作答。材料强调我国是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进行修改宪法,这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材料中强调我国宪法的修改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这可表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材料中强调宪法的修改既顺应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又遵循了宪法法律发展规律,这表明必须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体现民意;宪法的修改,本身就是改革,属于变革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我国是根据新时代新任务新形势修改宪法,说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文化意义。本设问属于意义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结合材料的背景,分析其所呈现的事件、采取的措施、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义。材料中强调通过向宪法宣誓是对社会的法治宣传和教育,这一点可表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通过宣誓构建仪式感,彰显宪法权威,对宣誓人进行激励和敲打,这一点可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可从文化影响人的途径、特点和表现以及依法治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角度作答。 第(3)问要求从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角度,就维护宪法权威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解答本设问注意题目限定发展的观点作答,发展的观点包括发展具有普遍性以及发展的实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本设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只有法律条文还不够,还有必要设立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把全面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执政地位没有变也不能变。充分发挥党战斗堡垒作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需要建设好党的领导班子,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抓好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干部;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要带头遵守并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要不断加强思想武装,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并加强思想宣传。

结合材料,分析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并说明中国共产党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查看答案

    党的十八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与质量、结构、效益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从发展区域看东部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高于中西部,从GDP最高的前5个省份与最低的后5个省份的平均水平之比看,我国区域间差距仍有扩大趋势;农村发展远滞后于城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支撑不足。从发展成果的共享看,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81倍。从发展领域看,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但群众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以及生活环境还面临着不少难题。

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提出应对措施。

 

查看答案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201811日起,我国首个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绿色税种——环境保护税正式开征,通过试点实行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这启示我们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搞好生态建设顶层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

③优化系统内部结构能够提升生态建设的整体功能

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坚持实践与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做大国工匠,建制造强国,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双创活力,既要弘扬工匠精神,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又要弘扬优秀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创新发展专注追求卓越的精神,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从哲学角度是因为

①正确意识能够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认识源于实践,又推动实践的发展

③精神的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④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促进作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指出,哲学把握的是思想中的时代,“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这与妄想个人可以跳出他的时代,跳出罗陀斯岛,是同样愚蠢的。”这说明

①哲学思想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②哲学思想是促进时代发展的精神力量

③哲学源于时代,植根于时代土壤之中

④哲学是对时代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