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民日报》2017年8月22日载文指出,截至2017年6月底,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20件,通过修改法律的决定37件,涉及修改法律101件。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立法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立法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立法机关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机制更加顺畅,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更加健全。不仅使每一次立法都反映民智民意,而且每一部法律法规都经得起实践检验。
材料二 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2 782票赞成的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通过,不仅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而且意味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保障公民和社会拥有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这些规定不是简单的文字变动,而是意味着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思维中走了出来,更加尊重公民个体的意志和意愿,更加尊重社会和市场的自治能力。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就应当是这样的,只有“让政治的归政治,经济的归经济,社会的归社会”,国家治理才能有条不紊。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让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通过是如何保障国家治理有条不紊的。
2017年8月18日,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揭牌成立。该法院将集中管辖杭州地区的网络购物合同纠纷等涉网案件,通过标准化、结构化的新型互联网审判方式实现“涉网纠纷在线审”。这一举措
①方便当事人维权和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
②提高司法机关的司法效率和司法公信力
③更好发挥法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作用
④是司法机关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的创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中国曾创建了旨在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六方会谈机制,促成了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的最终达成,现在又积极推动叙利亚、乌克兰、中东等热点问题的政治对话进程,通过APEC、G20等推动全球经济治理。这表明
①中国是国际秩序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
②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③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④维护国家利益是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014年初,部分西非国家爆发严重的埃博拉疫情,国际社会伸出援助之手。截至2014年底,中国向埃博拉疫区提供了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援助。派出1000多人次的传染病专家和医护人员参加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积极帮助疫区国家开展防疫工作( )
①显示中国具有防控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实力
②表明国际援助是构建国际新秩序的有效途径
③体现了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深厚的传统友谊
④表明中国积极承担与其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我国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截至2017年底,我国同100多个国家、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伙伴关系,基本覆盖了世界上主要国家和重要地区。“结伴但不结盟”的外交实践表明我国()
①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与价值观念
②通过伙伴关系应对全球性挑战和第三方威胁
③处理国际问题时主要根据伙伴国的利益制定政策
④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中国护照关键时刻能带我们回家!”利比亚战乱、也门危机、尼泊尔地震,我国政府反应快速,在第一时间派出飞机、舰艇迅速撤离滞留公民和侨胞,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力量和温暖。这表明( )
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②管辖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③自卫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④在国际法上国家地位是由国家力量决定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