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古代文学形式不断嬗变。文学形式的变化,从根本上说()
A. 取决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
B. 由文人墨客主导
C. 受教育普及程度的影响
D. 由朝代更迭决定
(题文)微电影《红色气质》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法,通过历史照片讲述与三维特效结合,使故去的共产党人跨越时空,与同志“相聚”,与家人“重逢”。影片通过电视、网络与移动平台加以传播,让人们仿佛穿梭在历史长廊之中,看到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信仰、红色气质。这说明()
①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纽带
④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教育部发布《关于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通知》,修订了高考各科考试大纲,其中多个考试科目将加重中华传统文化考核的比重一时成为热议,有人认为通过高考的风向标,可以倒逼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更主动接触、了解、学习传统文化。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④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被动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18年11月7日,以“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开幕,五年来,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持续举办,既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搭建国际平台,又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搭建中国平台。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一平台
A. 拓宽了文化传播的空间,增强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B. 凸显了民族文化的特点,保障了各民族文化权益
C. 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手段,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
D. 加快了各民族文化融合,重塑了互联网文化秩序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祭祀扫墓。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成为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将清明节法定化,可以增加人们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这表明()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016年9月9日,“守望精神家园——第三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在台北拉开帷幕。本届活动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在台北市、新竹县举办“瑰丽岭南——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岭南风情——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等活动。海峡两岸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有利于()
①不同区域文化相互交融,走向统一
②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③充分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④实现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