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全长1000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全长1000千米的淮河,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溃决夺淮,使淮河丧失了入海口,使淮河变得泛滥成灾,非涝即旱。“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淮河这条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如今经过人们的努力改造,已形成较为完整有效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流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环境改善、生态良好。

材料二:历时两年多编制完成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在华沙气候大会上正式对外发布,它对于提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综合能力有重大意义。《战略》确定的适应气候变化重点任务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合理规划开发活动;二是加强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三是加强灾害监测预警。

(1)运用辩证唯物论关于物质和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怎样才能做到人河和谐共处?

(2)结合材料,谈谈我国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中,是怎样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1)①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要做到人河和谐相处,我们必须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实现人水和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破坏自然。 ③人在规律卖钱呢不是未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发送作用的条件和行使,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实现人水和谐,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2)①人能够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我国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有意识有目的提出今后在气候问题上的应对策略,体现这一点。 ②人能够能打的改造世界。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我国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正是为了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以提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综合能力。 ③我国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解析】 (1)通过审读设问可以看出,本问考查的知识范围是生活与哲学,考查的知识指向是物质与规律,考查的知识点有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答本题时可根据教材知识结合材料从我们必须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破坏自然,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等角度作答即可。 (2)通过审读设问可以看出,本问考查的知识范围是生活与哲学,考查的知识指向是意识的能动作用,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能动作用的内容。解答本题时可根据教材知识结合材料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等角度作答即可 【知识定位】世界的物质性,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 【方法总结】材料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看什么——看设问 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 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 主体 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 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 3、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联: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 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6、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 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完成下面小题

1.弘扬“工匠精神”时代价值之在于

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

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

③为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现实路径

④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

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

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

③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

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题文)某村本来比较落后,村支书王某想到一个创业的“点子”,希望把该村打造成3D壁画村。起初村里的老人们非常反对,认为没有什么用。但后来随着计划的实施,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收人大为增加,老人们的态度也逐渐转变。由此可见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④认识具有普遍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指出:“一个人的工作,究竟是三分成绩七分错误,还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必须有个根本的估计。如果是七分成绩,那末就应该对他的工作基本上加以肯定。把成绩为主说成错误为主,那就完全错了。”从唯物辩证法看,这里强调的是

①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无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不能正确认识矛盾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转化

④在认识矛盾时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题文)在古希腊时期,由造成的“毕达哥拉斯悖论”,以及“芝诺悖论”中对“无穷”的理解,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其正面结果之一是引入了无理数,导致数的概念的扩大。这主要体现的哲理是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转化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次要方面

C.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

 

查看答案

《新闻联播》播出《黄金十年》栏目时指出,十年来我国从引进时速200公里高速列车技术,到自主开发时速350公里、时速38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从京津城际铁路、、武广高铁运营,到京沪高铁开通,中国迅速跨入引领世界的“高铁时代。这说明

①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②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③任何运动变化都会成为发展

④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中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