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生活是诗歌产生的土壤和根基,没有生活就没有诗人和诗歌。毛泽东是一位非常杰出的诗人...

    生活是诗歌产生的土壤和根基,没有生活就没有诗人和诗歌。毛泽东是一位非常杰出的诗人,但早年并不喜爱诗词。1915年,毛泽东在写给挚友的信中谈道:“梁(启超)固早惠,观其自述,亦是先业词章,后治各科,盖文学为百学之原。吾前言诗赋无用,实失言也”。从“诗赋无用”到“文学为百学之原”,这是毛泽东在“诗赋”认识上的重要转变。自此,他不仅熟读了《诗经》《昭明文选》、唐诗、宋词等经典名作,更在创作上巧引妙用,诗句“一钩残月向西流”就巧借李煜《虞美人》中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意境之美,恰到好处。

在红军长征前后和20世纪60年代初期,毛泽东诗词创作出现了两次高峰。作品或与火热的生活融汇交融,或与波澜壮阔的历史紧密相连,常以诗立志,高扬理想精神,多以诗遂志,助推革命事业。著名学者张璋就曾如此评价:“主席诗词……字字珠玑,篇篇锦绣,写出了历史面貌,反映了时代精神,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型。”

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也。诗人者,必有至真之性、至悯之情、至旷之怀也。伟大的作品都是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人生自有诗意,时代呼唤新篇,我们都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的新史诗。

当前,仍然有人认为诗赋无用。请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有关知识对诗赋无用的观点加以批驳。

 

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以诗立志、以诗遂志,能够陶冶情操、使人奋进,反映时代风貌,增强精神力量,助推革命事业 “诗赋无用”的观点无视诗赋的积极作用,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否定。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握诗赋的内在价值,繁荣民族文化,实事求是,反对主观臆断。 【解析】 当前,仍然有人认为“诗赋无用”。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对“诗赋无用”的观点加以批驳。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诗赋的认识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最终成为诗词大家,用诗歌反映时代风貌,增强精神力量,助推革命事业。可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从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机能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等方面,说明“诗赋无用”的观点无视诗赋的积极作用,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否定。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握诗赋的内在价值,繁荣民族文化,实事求是,反对主观臆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国北方,很多人有泡腊八蒜、喝腊八粥的习惯。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近两年的腊八,大蒜价格非但没有见到“蒜你狠”,反倒稳中有降。这让很多盲目扩大大蒜种植面积的蒜农小受损失,而瞄准市场、进行深加工的企业却在严冬里仍是春风得意。

运用运动和规律的知识分析材料二蕴含的哲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王守仁认为,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德国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和产物。

材料二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

(1)材料一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2)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有何局限性?

 

查看答案

(题文)2017611日,中国海域首次可燃冰试采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在可燃冰的研究方面并非一帆风顺,中国科技工作者经过20年赶上发达国家50年的发展水平。可燃冰试采成功体现的哲理是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题文)2017年8月22日,德国电信联合华为在商用网络中成功部署基于最新3GPP标准的5G新空口连接,5G网络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其最高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每秒数十Gb,这比4G网络的传输速度快数百倍,整部超高画质电影可在1秒之内下载完成。随着5G技术的诞生,用智能终端分享3D电影、游戏以及超高画质(UHD)节目的时代已向我们走来,但一些有识之士也深感忧虑:有些学生沉湎网络,荒废学业,甚至猝死的案例有上涨趋势。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认识与实践始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认识指导实践所产生的结果总是不可预期的 

④认识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实现总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近百年前,爱因斯坦对量子纠缠提出疑问,激励着几代科学家不断研究验证。2017年6月16日,中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尺度下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克服错误的过程 

②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量子纠缠认识的目的 

③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推动着人们对量子纠缠的认识不断深化 

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