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
①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
②服从自然,听命自然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护自然
④认识自然,改变规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明朝诗人钱宰在《拟古》中写道:“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问,少壮须努力!”下列与诗中哲理相近的是
A.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荀子·王制》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这启示我们
A.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C.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D.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忽视客观规律
(题文)“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 )
A.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C.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D. 相对静止是暂时的
面对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饲料专家认为,养殖业过度依靠生长素、激素,就像运动员依靠兴奋剂,但后者损害的仅仅是体育公平和个体健康,前者危害的却是整个社会。这告诉我们( )
A.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B. 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 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制约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 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
A. 客观实在性
B. 规律性
C. 可知性
D. 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