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016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三个扶贫日。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准扶贫要万众一心,埋头苦干;李克强总理批示要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某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结合丘陵地区“插花式”贫困实际,认真落实“六个精准”,大力实施“五个一批”。66个贫困村摘帽、村集体经济平均达到3.45万元,33472名贫困人口脱贫、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716元,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3.7%下降至2.6%。依托市县两级24个现代农业园区布局菌类蔬菜、经果林、畜禽养殖、优质粮油、水产养殖等五大特色产业17.1万亩、养殖基地22个。创新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新村建设、农村危旧房整治“四个结合”,7930名贫困群众住上了新房子,4219户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实现了“首战首胜”的预期目标,脱贫攻坚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各级政府如何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标志着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编纂民法典。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并原则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民法总则草案》的汇报。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审议《民法总则草案》,向社会公众和全国人大代表征求意见。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新制定的《民法总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开篇第一条,把对人权的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民法总则》广泛确认了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各项权益,包括胎儿利益保护规则、老年人监护制度、英烈人格利益保护等,实现对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保护。《民法总则》的制定标志着我国人权保护法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
(1)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民法总则》制定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2)结合材料,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民法总则》为什么要把对人权的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民法总则》是指导我们生活的法律百科全书。请为在校园宣传《民法总则》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2015年9月22日至25日,应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举行了深入、坦诚、建设性的会谈。双方达成广泛共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运用国家利益知识,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简要评析。
2017年3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建立预算审查前听取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的机制的意见》。《意见》指出,国务院部署编制下年度预算草案后,要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和通报会等多种形式,听取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关于预算的意见建议。这一机制的建立
①是加强和改进人大预算审查监督职能的重要措施
②将确保政府编制好预算,做好预算初步审查工作
③保障了人大代表的审议权,完善了预算审查制度
④将人大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促进预算科学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包括国家利益、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和善良风俗(包括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和社会良好风尚)的简称。我国民法总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反公序良俗”,“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这表明在国家治理中
①法律和道德可以协同规范民事主体活动
②道德的践行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③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
④道德法制化是树立良好社会风尚的根本渠道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017年4月9日,特朗普与习近平在佛罗里达州棕榈滩的海湖庄园会晤。习近平在会谈中主张;中美两国关系好,不仅对两国和两国人民有利,对世界也有利。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这一主张
①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②体现了我国和平共处的外交立场
③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愿望和共同利益
④表达了中国与美国结成同盟的意愿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