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古代哲学家李滉认为,孟子提出的“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发于形而上之纯理,而《礼记》中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则直接发于形而下之气,并认为气随理发;同期的奇大升却认为“四端”是“七情”的一部分,“四七”同质、皆发于理。由此,二人进行了8年的“四七之争”。李滉与奇大升之间的“四七之争”
①说明任何哲学都要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是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较量
③说明二人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上没有根本分歧
④是朴素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较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从哲学上看,“万事如意”与“成事在天”的区别在于()
A. 前者是积极的观点,后者是消极的观点
B. 心想不一定事成,天命却不可违抗
C. 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
D. 两者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题文)康德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 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 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这一观点 ( )
①强调事物因我而存在
②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③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④属于不可知论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题文)下列选项能够恰当反映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的依次排序是()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②理生万物,理在事先
③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③→①→④
观点一:美学中的“移情”说法——人们高兴的时候,就觉得太阳在笑,青松在招手,花儿在点头;悲伤的时候又觉得雨如泪、风如烟。观点二: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之外都没有任何存在:他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者被知道。这两种观点分属于不同的哲学派别,划分他们的标准是
A. 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B. 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 对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的不同回答
D.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历史上关于形神之辩(形体与精神的关系)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则说:“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下列对二者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①前者属于唯物主义派别,认为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②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③前者描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科学的
④后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