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我国公民能“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这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 我国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B.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完善
C. 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提高
D.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仅仅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首饰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改革开始于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我国农村改革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材料一1978年冬,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推进
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实现了村民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20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材料二为发展农村生产力,满足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的期盼,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改革发展的文件。如1982年发布《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肯定“包干到户”等形式的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1991年颁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把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2016年制定《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推进“三权分置”改革;2018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导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入。
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什么是好电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电影经常出现“叫好”和“叫座”的矛盾,有些电影的艺术价值很高,但是票房却遭到冷遇;有些电影过度关注“眼球效应”,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立得住的文化内核,虽获得高票房,却是“低口碑”。
有人认为,只要能“叫座”的电影就是好电影。请运用矛盾的观点对此加以评析。
材料: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1)请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控制农村刺余劳动力过多流入城市,缓解城市中粮食供求矛盾和城镇住房、交通、就医的压力,中国在1958年须布了《户口登记条例》。伴随着户籍不同带来的城乡“同命不同价”“同工不同酬”,不同地区户籍附带的教育、医疗、就业福利等户籍歧视现象的出现,人们认识到原有的户籍制度设计存在许多不足。有些专家提出应取消农业户口,统一登记城市户口,但福建、广东地区等试点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口背后附带的利益差别,户籍改革将是一纸空谈。为了逐渐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人们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在不断深入。
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知识,分析人们对我国户籍制度的认识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