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节,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被乡村支教老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在央视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中动情演绎。“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孩子们用纯净的歌声唱出了自己对青春、理想和生命价值的感悟。这首只有20个字、却写给绽放在天地之间的每一个平凡又尊贵的生命的小诗,感动了电视机前的亿万中国人。这启示我们文艺创作要
①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②深入社会生活参与志愿服务,让一切文艺创作源泉充分涌流
③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④和诗以歌,将古人之思与今人之想融为一体,增强文化认同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回文诗是中国文苑一朵奇葩,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如《后园》(南朝齐·王融)正读: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逆读:蝉鸣隐密树,鸟戏拂余花。连山带石耸,曲径绕峰斜。品味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古典诗词意境高远、难以逾越
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
④文学典籍浩如烟海,良莠难辨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信息时代,人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便可诉说心曲、互道衷肠,传统的家书日渐式微。2017年春节,某市文明网开展了“一封见字如面的微家书”网络文明传播活动,邀请广大市民、网友一起写家书、聊家书、晒家书。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微家书”形式
①运用现代科技,突破了传统家书的形式
②是传统家书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在对传统家书的肯定中同时包含了否定
④颠覆了传统家书纸质书写的内容和形式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央视节目《国家宝藏》邀请公众人物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以“纪录式综艺”的呈现手段,让“国宝”文物“活起来”。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这表明()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人类创造文化同时也享受文化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大众传媒具有传递、创造文化的强大功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国人熟悉的“二十四节气”日前被列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①巩固和强化了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一致认同
②推广和传播了中华文化,彰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促进和助推了我国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传播
④完善和丰富了国民认知,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文化创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文化与美最相关、最契合。只要有空地,就会有广场舞的身影;读书、看戏、听讲座,人们乐于用文化活动填补闲暇时间;插花、茶艺、琴艺等更为精致的“雅生活”正在普通百姓中悄然兴起。文化味儿,正成为时下国人日常生活中散发的新气息。这折射出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②追求“雅生活”有利于消除生活方式的差异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④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